证券型通证发行的法律性质与监管范式转变——以美国数字资产投资合同分析框架为视角

被引:9
作者
张超
机构
[1] 北京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证券型通证发行(STO); 数字货币; 金融监管; 投资合同; 股权众筹;
D O I
10.16823/j.cnki.10-1281/d.2020.01.007
中图分类号
D912.28 [金融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缺乏监管制约和价值支撑的首次代币发行(ICO)浪潮已经退去,证券型通证发行(STO)的出现与兴起是创新业态回归金融基本逻辑、寻求与既有法律体系相协调的具体表现。我国对ICO和数字货币严厉禁止的监管态度和相对宽松的执法力度使得STO在我国"名亡实存"。域外以美国为代表的监管机构积极寻求现行证券法律框架内对数字资产法律性质判定的标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适用投资合同分析框架时判定标准存在差别,利润获取方式是判定新型数字资产是否构成证券的关键。STO存在技术优势和监管合规之间的内生悖论,这种内生悖论的破除需要在保障国家金融主权的前提下有条件地接受制度变革。STO的本土化适用必须转变"融资手段"的刻板印象,向创新技术优化传统模式的思路转变,应以宏观审慎和微观行为监管并举的取向看待证券型数字资产在金融机构中的存在方式,以股权众筹的技术选择预留出证券型数字资产在非金融机构中的创新空间。
引用
收藏
页码:85 / 100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24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