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复杂地表能量通量研究

被引:41
作者
马耀明 [1 ]
姚檀栋 [1 ]
王介民 [2 ]
胡泽勇 [2 ]
石川裕彦 [3 ]
马伟强 [2 ]
MMenenti [4 ]
苏中波 [5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3] 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
[4] Istituto Peri Sistemi Agricolie Forestalidel Mediterraneo CNR,Naples,Italy
[5]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Geo-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arth Observation Enschede,the
关键词
青藏高原; GAME/Tibet; CAMP/Tibet; 局地能量分布; 区域能量分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8 [气候资料];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全球能量水循环之亚洲季风青藏高原试验研究”(GAME/Tibet)和“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CEOP)亚澳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研究”(CAMP/Tibet)的加强期观测和长期观测已经进行了9年多,并且已取得了大量的珍贵资料。首先介绍了GAME/Tibet和CAMP/Tibet试验的情况,并利用观测资料给出了局地能量分布(日变化和月际变化)特征。复杂地表区域能量通量研究是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研究中的重中之重。卫星遥感的应用成为解决这一问题,即实现GAME/Tibet和CAMP/Tibet试验主要初衷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利用卫星遥感观测(Landsat-7ETM)资料结合地面观测的方法,计算得到了相关地区非均匀地表区域上的地表温度、地表反射率、标准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校准的调整土壤植被指数(MSAVI)、植被覆盖度和叶面指数(LAI)及能量平衡各分量(净辐射通量、土壤热通量、感热和潜热通量)的分布图像,所得结果基本可信。为了得到整个青藏高原复杂地表的热通量分布,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正在与其他研究单位一起建立青藏高原地表和大气过程监测系统(MORP)。最后介绍了该监测计划和已建立的3个综合观测研究站及如何利用建立的台站把站点观测的热通量推广到整个青藏高原的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1215 / 122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青藏高原加热如何影响亚洲夏季的气候格局 [J].
吴国雄 ;
刘屹岷 ;
刘新 ;
段安民 ;
梁潇云 .
大气科学, 2005, (01) :47-56+167
[2]   青藏高原影响亚洲夏季气候研究的最新进展 [J].
吴国雄 ;
毛江玉 ;
段安民 ;
张琼 .
气象学报, 2004, (05) :528-540
[3]   1998年夏季青藏高原辐射平衡分量特征 [J].
卞林根 ;
陆龙骅 ;
逯昌贵 ;
陈彦杰 ;
高志球 ;
刘辉志 ;
张宏升 ;
陈家宜 ;
不详 .
大气科学 , 2001, (05) :577-588
[4]   藏北高原草甸下垫面近地层能量输送及微气象特征 [J].
马耀明 ;
塚本修 ;
吴晓鸣 ;
玉川一郎 ;
王介民 ;
石川裕彦 ;
胡泽勇 ;
高洪春 ;
不详 .
大气科学 , 2000, (05) :715-722
[5]   组合法确定近地面层湍流通量和通用函数 [J].
胡隐樵 ;
奇跃进 .
气象学报, 1991, (01) :46-53
[6]   The role of the heat sourc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n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J].
Du-Zheng Ye ;
Guo-Xiong Wu .
Meteorology and Atmospheric Physics, 1998, 67 :181-198
[7]  
周明煜等著.青藏高原大气边界层观测分析与动力学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8]  
叶笃正等著.青藏高原气象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