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甜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的效益分析

被引:48
作者
李志贤 [1 ,2 ,3 ]
王建武 [1 ,2 ,3 ]
杨文亭 [1 ,2 ,3 ]
舒磊 [1 ,2 ,3 ]
杜清 [1 ,2 ,3 ]
刘丽玲 [1 ,2 ,3 ]
机构
[1] 华南农业大学热带亚热带生态研究所
[2]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部生态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
[3] 广东省高等学校农业生态与农村环境重点实验室
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
关键词
甜玉米/大豆间作; 辐射利用率; 养分利用率; 土地当量; 经济效益;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S565.1 [大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甜玉米/大豆间作对甜玉米产量、主要农艺指标、养分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甜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大于1(1.07),说明甜玉米/大豆间作具有一定的产量优势;与单作相比,间作甜玉米千粒重提高17.88%,差异显著;甜玉米/大豆间作群体经济效益提高24.08%,养分利用率提高54.09%,两指标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生长后期,间作对甜玉米光能利用体现出一定的正效应,播后55d间作甜玉米光能利用率较单作增加28.44%。甜玉米/大豆间作不仅可改善作物群体结构,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而且可减少化肥施用量,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引用
收藏
页码:627 / 63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冀东地区密度对夏玉米光合、呼吸及产量的影响 [J].
杨晴 ;
王文颇 ;
韩金玲 ;
史凤玉 ;
李爱芬 ;
李彦生 .
玉米科学, 2009, 17 (04) :66-69
[2]   2008年度广东省甜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J].
潘艺 ;
张禄祥 ;
万忠 ;
林黎阳 ;
胡建广 .
广东农业科学, 2009, (03) :187-190
[3]   单作和间作对玉米和大豆群体辐射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J].
高阳 ;
段爱旺 ;
刘祖贵 ;
申孝军 ;
刘战东 ;
陈金平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17 (01) :7-12
[4]   我国玉米主要间作技术研究进展 [J].
刘天学 ;
张绍芬 ;
赵霞 ;
李潮海 .
河南农业科学, 2008, (05) :14-17
[5]   连作对设施黄瓜产量和品质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J].
贺丽娜 ;
梁银丽 ;
高静 ;
熊亚梅 ;
周茂娟 ;
韦泽秀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5) :155-159
[6]   小麦/玉米和蚕豆/玉米间作对土壤硝态氮累积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J].
叶优良 ;
李隆 ;
索东让 .
生态环境, 2008, (01) :377-383
[7]   广东省甜玉米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 [J].
李小琴 ;
王青峰 .
作物杂志, 2007, (03) :32-34
[8]   广东省甜玉米科研现状与发展趋势 [J].
胡建广 ;
王子明 .
玉米科学 , 2007, (01) :150-152
[9]   辣椒玉米间作对病害的控制作用及其增产效应 [J].
孙雁 ;
周天富 ;
王云月 ;
陈建斌 ;
何霞红 ;
李成云 ;
朱有勇 .
园艺学报, 2006, (05) :995-1000
[10]   蚕豆/玉米间作接种AM真菌与根瘤菌对其吸磷量的影响 [J].
李淑敏 ;
李隆 ;
张福锁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 (03) :13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