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典型降水层状云的结构特征和增雨潜势分析

被引:7
作者
苏爱芳 [1 ]
周毓荃 [1 ]
吴蓁 [2 ]
谷秀杰 [2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 河南省气象台
关键词
低槽—切变云系; FY-2C卫星资料; 反演产品; 增雨潜势;
D O I
10.16765/j.cnki.1673-7148.2007.01.012
中图分类号
P481 [人工降雨];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FY-2C卫星资料、雷达资料和逐时降水资料及NCAR/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05年9月24-25日河南省出现的层状云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降水过程的是低槽—切变云系,切变线云系为暖云云系,结构较均匀,低槽云系主体为冷云,云顶亮温不均匀,有低亮温带结构,当东移的低槽云系与北抬的切变线云系叠加后,叠加区上有中小尺度云团活动,促使降水加强。强降水出现在700 hPa、850 hPa切变线之间及500 hPa低槽前部,并与云顶亮温的发展变化趋势表现出相似性;500 hPa槽前、700 hPa切变线北侧的降水,雨强与亮温值的对应关系不确定。这主要是由于低槽云系和切变线云系的叠加部位不仅具有深厚的湿层,而且具有较强的动力抬升和水汽辐合条件;切变线北侧处于低空辐散区且水汽条件较差,自然降水产生的条件不是很好。最后借助于FY-2C卫星资料反演的云物理参数,对低槽—切变云系的增雨潜势进行了简要分析,认为低槽—切变云系上云顶温度较高的部位符合“播云窗”概念,具有很好的增雨潜势,切变线北侧的低槽云系由于云顶温度低、低空水汽不充分,“播撒—供应”机制不能很好地建立,其增雨潜势条件也弱。
引用
收藏
页码:58 / 65
页数:8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