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126
作者
刘铁梁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关键词
标志性文化; 民俗志; 民俗文化; 互释姓; 文化自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892 [中国风俗习惯];
学科分类号
030405 ;
摘要
传统体例的民俗志对民俗事象的分类写作,存在着将作为整体并具有互释性的生活文化割裂的倾向。因此,在借鉴民族志书写模式与解释人类学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对《北京市门头沟区民俗文化志》调查与写作实践的反思,提出“标志性文化”这一核心概念,倡导“标志性文化统领式”的新式民俗志写作,以提升抢救与保护民俗文化的认识水平。所谓标志性文化应具有:一、能反映这一地方的特殊历史进程和贡献;二、体现地方民众的集体性格和气质,具有薪尽火传的生命力;三、深刻地联系着地方民众的生活方式和诸多文化现象等三个主要特征。这种民俗志书写也将促进民俗文化调查的深入和研究范式的创新,间接对地方社会协调发展和增强社会自我调节能力具有参考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52 / 5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2]   北京民俗文化普查方案(试行)·上 [J].
刘铁梁 .
民俗研究, 2004, (02) :145-152
[3]   反思民俗志——关于钟敬文先生的“记录民俗学” [J].
王杰文 .
西北民族研究, 2004, (01) :173-180+202
[4]   京畿文化:“大北京”建设的历史文化基础 [J].
赵世瑜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01) :112-118
[5]   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 [J].
费孝通 .
学术研究, 2003, (07) :5-9
[6]   红山峪村村民生活的浓描与实录──我读《红山峪村民俗志》 [J].
岳永逸 .
民俗研究, 2002, (01) :176-183
[9]   民俗志研究方式与问题意识 [J].
刘铁梁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 (06) :44-48
[10]   编撰地方民俗志的意义——《绍兴百俗图赞》序 [J].
钟敬文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 (06) :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