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盆地中—新生界烃源岩地球化学与构造背景分析

被引:8
作者
曹高社
柳忠泉
刘德良
周松兴
高一军
不详
机构
[1]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
[3] 江苏石油勘探局安徽勘探处
[4] 江苏石油勘探局安徽勘探处 山东东营 郑州大学地球科学中心河南郑州
[5] 山东东营
[6] 安徽合肥
关键词
烃源岩; 中—新生界; 合肥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中—新生代合肥盆地受EW向特提斯构造和NNE向滨西太平洋构造等多元构造动力的控制,具有成盆期次多、构造运动频繁、沉降量和伸展量小、卷入构造层次浅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中—新生界烃源岩的发育及其有机质的转化是不利的。而古生界应为今后勘探的重点。
引用
收藏
页码:287 / 29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中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成因类型、构造体系及地球动力学模式 [J].
陈发景 ;
汪新文 .
现代地质, 1997, (04) :2-17
[2]   安徽北部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分析 [J].
韩树棻,杨有根,朱彬,齐文凯,周生义,杜森官 .
安徽地质, 1994, (03) :27-35
[3]   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反演合肥盆地古地温和估计沉降率与剥蚀率 [J].
薛爱民,杨小毛 .
地球物理学报, 1994, (06) :787-794
[4]   晓天组的生物组合特征 [J].
杨有根 .
安徽地质, 1994, (04) :44-48
[5]   北淮阳花岗岩-正长岩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J].
周泰禧 ;
陈江峰 ;
张巽 ;
李学明 .
地质论评, 1995, (02) :144-151
[6]   中亚煤成气聚集域形成及其源岩──中亚煤成气聚集域研究之一 [J].
戴金星 ;
何斌 ;
孙永祥 ;
李鹏举 ;
李先奇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5, (03) :1-6+125
[7]   周口坳陷形成机制及其与大别造山带的耦合关系 [J].
孙家振,韦必则,熊保贤,郑用华 .
地学前缘, 1995, (04) :248-251
[8]   中国东部大陆内部中生代盆地分布特征与地球动力学背景探讨 [J].
杜旭东 ;
薛林福 ;
邬光辉 .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1999, (02) :138-143
[9]   周口坳陷的逆冲推覆构造特征 [J].
孙自明 ;
熊保贤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9, (03) :3-5
[10]   中国大陆东部盆地构造动力学分析 [J].
王伟锋 ;
陆诗阔 ;
金强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04) :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