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一台精神机器”:麦克卢汉媒介观隐藏的线索

被引:7
作者
吴畅畅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关键词
麦克卢汉; 精神分析; 乔伊斯; 控制论; 精神机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麦克卢汉及其同事、好友和门徒繁杂的公开出版物中有一条被长期湮没的线索:乔伊斯、精神分析和控制论,其中包含着理解麦克卢汉的根本的问题意识,即媒介/技术如何重塑作为一台“心理装置”,或借用控制论的术语,“精神机器”的人类?麦克卢汉的学术历程并不存在所谓的学术转向,而是他在自己的阅读量不断扩张的基础上,把这个元问题分解成两步:第一步,探究从印刷时代的工业人向电子媒体的电子人“转型”的本质。他把“转型”聚焦于人的感官系统上,于是“转型”就成了视觉文化的统摄地位遭遇到听觉空间反攻的过程。第二步才是普遍规律的总结:人类在与媒介/技术形成互构关系的条件下,如何“转型”成“机器人”?研究发现,“人人都是一台精神机器”,才是回复“被误读的麦克卢汉”原貌的关键。在电子-数字化环境中,作为精神机器的我们,要不要彼此互联,怎么互联,是否以及如何形成什么样的集体意识,才是我们延续他的脉络往前推进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5 / 23+126 +126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精神分析只不过是夸大其辞”——弗洛伊德与法兰克福学派 [J].
马丁杰伊 ;
耿弘明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 (06) :34-46
[2]   理解麦克卢汉 [J].
胡泳 .
国际新闻界, 2019, 41 (01) :81-98
[3]  
机器崛起[M]. 机械工业出版社 , 托马斯·瑞, 2017
[4]  
媒介与文明[M]. 机械工业出版社 , 马歇尔·麦克卢汉, 2016
[5]  
余韵无穷的麦克卢汉[M]. 机械工业出版社 , 马歇尔·麦克卢汉, 2016
[6]  
指向未来的麦克卢汉[M]. 机械工业出版社 , 马歇尔·麦克卢汉, 2016
[7]  
谷登堡星汉璀璨[M].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加) 麦克卢汉, 2013
[8]  
媒介现象学[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范龙, 2012
[9]  
理解媒介[M]. 译林出版社 , (加) 麦克卢汉 (McLuhan, 2011
[10]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M].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法) 鲍德里亚,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