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湾李村河口沉积物中酸可溶硫化物与活性金属分布特征

被引:8
作者
蒲晓强 [1 ,2 ]
钟少军 [3 ]
刘飞 [4 ]
于雯泉 [5 ]
机构
[1] 不详
[2] 广东海洋大学
[3] 不详
[4]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5]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6]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
[7] 中国石油大学
[8] 不详
关键词
胶州湾; 李村河口; 活性金属; 酸可溶硫化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6.4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胶州湾李村河口9个短柱状样沉积物中活性金属、AVS和有机质含量等参数进行了分析。其中AVS含量:198.4~0.4μmol/g,平均35.8μmol/g。大部分样品活性金属含量具有Fe>Zn>Cu>Cr>V>Ni>Pb>Co>Cd的顺序。活性重金属Zn,Cu,Cr,V,Ni,Pb,Co,Cd含量之和(ΣM)为:0.53~17.39μmol/g。通过对所测数据分析发现,大多数活性金属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反映了它们具有相同的来源或相似的早期成岩地球化学特征。近河口区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远河口区差异明显:近河口区底层水为还原环境,AVS形成的制约因素是活性铁的可获得性,而活性重金属的分布受到AVS的控制并主要以金属硫化物或硫化物吸附态的形式存在,AVS仍具有较大的吸附重金属的潜力,同时硫化物中重金属再次释放造成二次污染的潜在性也较大;而在离河口稍远的海域,沉积物中AVS形成的控制因素是有机质的供给和环境氧化还原状态的变化,活性重金属主要以铁氧化物结合态存在,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环境敏感性及生物有效性都较高。
引用
收藏
页码:37 / 4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影响胶州湾海域海水水质的主要污染源分析——李村河及其主要支流流域水质现状评价 [J].
牛青山 ;
亓靓 .
海岸工程, 2006, (03) :50-59
[2]   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污染现状和大肠菌群净化研究 [J].
徐捷 ;
乔庆林 ;
蔡友琼 ;
姜朝军 .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3) :249-253
[3]   重金属在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的分布与富集 [J].
李玉 ;
俞志明 ;
曹西华 ;
宋秀贤 .
海洋与湖沼, 2005, (06) :102-111
[4]   胶州湾的重金属污染研究 [J].
徐晓达 ;
林振宏 ;
李绍全 .
海洋科学, 2005, (01) :48-53
[5]   潮间带沉积物中重金属的AVS归一化研究 [J].
张向上 ;
张龙军 ;
吴玉科 .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3) :420-424
[6]   胶州湾李村河口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 [J].
张丽洁 ;
王贵 ;
姚德 ;
段国政 .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1) :8-14
[7]   胶州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研究 [J].
殷效彩 ;
杨永亮 ;
余季金 ;
王以勤 .
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01) :76-80
[8]   胶州湾海水、海洋生物体中重金属含量的研究 [J].
崔毅 ;
陈碧鹃 ;
宋云利 ;
王文兰 .
应用生态学报, 1997, (06) :650-654
[9]  
Geochemical cycling and speciation of copper in waters and sediments of Macquarie Harbour, Western Tasmania[J] . P.R Teasdale,S.C Apte,P.W Ford,G.E Batley,L Koehnken.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 2003 (3)
[10]   Chemical binding of heavy metals in anoxic river sediments [J].
Yu, KC ;
Tsai, LJ ;
Chen, SH ;
Ho, ST .
WATER RESEARCH, 2001, 35 (17) :4086-4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