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成因与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79
作者
姚泾利 [1 ]
王琪 [2 ]
张瑞 [3 ]
唐俊 [2 ,4 ]
田兵 [2 ,4 ]
廖朋 [2 ,4 ]
机构
[1]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2] 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3]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4]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碳酸盐胶结物; 碳源示踪; 成因机理;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78.6 [碳酸盐];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方法,来阐明不同期次碳酸盐胶结物的成因机理、分布规律和主控因素及其产生的储层效应。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可分为早、中、晚3期,以早期和晚期为主。早期碳酸盐胶结物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直接从过饱和的碱性湖水介质中析出的产物。而中晚期碳酸盐胶结物主要为含(亚)铁方解石,多形成于晚成岩阶段A2期,与碱性成岩流体中发生的水—岩相互作用关系密切。早期碳酸盐胶结物中碳主要来源于大气水中溶解的CO2和湖相原生碳酸盐岩的碳,而中晚期碳酸盐胶结物中,部分同位素组成较轻的碳可能受到有机碳影响;有机酸引起的长石类骨架颗粒溶解为中晚期碳酸盐胶结物形成提供了主要的钙源。不同期次碳酸盐胶结物空间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主要表现在半深湖相中碳酸盐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相对较重,主要为无机碳,多为早期碳酸盐;而砂质碎屑流、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平原相的碳酸盐多为中晚期胶结物,为碱性成岩环境的产物。在其形成过程中存在有机碳的混入,并且随着离湖中心距离的增大,有机碳混入的比例也随之增大。
引用
收藏
页码:943 / 95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4+5—长6段储层特征及其与石油运聚关系 [J].
高岗 ;
韩永林 ;
范泓澈 ;
王银会 ;
梁新伟 ;
辛红刚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 22 (04) :576-581
[2]   特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参数对渗流行为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长6储层为例 [J].
何文祥 ;
杨乐 ;
马超亚 ;
郭玮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 22 (03) :477-481+517
[3]   砂质碎屑流概念及其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深水沉积研究中的应用 [J].
李相博 ;
付金华 ;
陈启林 ;
刘显阳 ;
刘化清 ;
郭彦如 ;
完颜容 ;
廖建波 ;
魏立花 ;
黄军平 .
地球科学进展, 2011, 26 (03) :286-294
[4]   储层砂岩中自生绿泥石对孔隙结构的影响——来自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的研究结果 [J].
兰叶芳 ;
黄思静 ;
吕杰 .
地质通报, 2011, 30 (01) :134-140
[5]   鄂尔多斯盆地瓦窑堡油田中山川区长2油层组储层特征 [J].
李旭芬 ;
刘建朝 ;
米乃哲 ;
苗箐 ;
李磊 ;
张海东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9, 31 (04) :388-393
[6]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及形成机制 [J].
刘昊年 ;
邓丽丽 ;
龚业超 ;
孙伟 .
天然气技术, 2008, (05) :24-27+78
[8]   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华池地区长6油层组物源区分析 [J].
郑荣才 ;
王昌勇 ;
李虹 ;
雷光明 ;
谢春红 .
岩性油气藏, 2007, (01) :32-38
[9]   安塞油田延长组储集层特征及物性影响因素分析 [J].
赵虹 ;
党犇 ;
党永潮 ;
姚韦萍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5, (04) :45-48
[10]  
Origin, distribu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carbonate cements in the Albert Formation reservoir sandstones, New Brunswick, Canada[J] . Ali H. Chowdhury,James P.A. Noble.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 199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