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滨线轨迹的古水深定量计算新方法——以古近系沙三中段东营三角洲为例

被引:25
作者
康波 [1 ]
解习农 [1 ]
杜学斌 [1 ]
宋国奇 [2 ]
田姗姗 [3 ]
简晓玲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
[3] 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
关键词
古水深; 滨线轨迹; 可容纳空间; 东营三角洲;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12.03.014
中图分类号
P512.2 [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古水深确定是沉积学分析中难点问题,目前主要依据"标志物—水深"的定性—半定量方法确定,但存在原始样品获取难、预测精度低等诸多问题。该方法依据滨线轨迹迁移规律获取在点物源背景条件下一个三级层序内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速率之间变化关系或定量函数,进而采用回剥法和正演法相结合获取不同点原始沉积物厚度和相应的可容空间,其中回剥法获取每个单元原始沉积厚度,正演法获取每个单元随沉积物覆盖后顶层可容空间增量。三角洲平原区为补偿区,其原始沉积物厚度等于可容纳空间增量,三角洲前缘区为欠补偿区,其水深等于可容空间增量与原始沉积物厚度之差。这一新方法不仅考虑到不同点构造沉降差异,而且还考虑了三级层序内沉积物供给速率的变化趋势,因而,较为准确地预测三角洲区的古水深变化。该方法成功地应用于东营地区三角洲沉积区水深变化,该区沙三中(Es3-2)共发育9期进积体,最大水深为180 m,出现于t3时刻。该方法揭示了9期三角洲朵体发育时期水深变化,为该区沉积体空间展布预测提供了有效的定量预测方法。
引用
收藏
页码:443 / 45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用介形类优势分异度恢复古湖盆的水深——以山东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湖盆为例 [J].
李守军 ;
郑德顺 ;
姜在兴 ;
胡斌 ;
王金香 ;
焦叶红 .
古地理学报, 2005, (03) :399-404
[2]   海岸水体中颗石在古水深定量研究中的运用——以黄海辐射沙洲海区为例 [J].
邹欣庆 ;
葛晨东 .
现代地质, 2000, (03) :263-266
[3]  
Branch Diameter and Depositional Depth in Cyclostome Bryozoans: Testing a Potential Paleobathymetric Tool[J] . Paul D. Taylor,Piotr Kuklinski,Dennis P. Gordon.PALAIOS . 2007 (2)
[4]  
Paleobathymetry in the backstripping procedure: Correction for oxygenation effects on depth estimates[J] . D.J.J. van Hinsbergen,T.J. Kouwenhoven,G.J. van der Zwaan.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 2005 (3)
[5]  
Sedimentologic Approaches to Paleobathymetry, with Applications to the Merced Formation of Central California[J] . PALAIOS . 1988 (5)
[6]  
Pitfalls of Paleobathymetric Interpretations Based on Trace Fossil Assemblages[J] . PALAIOS . 1988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