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中生代高Mg闪长岩的成因: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55
作者
杨承海 [1 ]
许文良 [1 ]
杨德彬 [1 ]
刘长春 [2 ]
柳小明 [3 ]
胡兆初 [3 ]
机构
[1]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山东省地质矿产局
[3]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高Mg闪长岩; 年代学; 地球化学; 中生代; 鲁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 [岩浆岩(火成岩)]; P597.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鲁西高Mg闪长岩分布较为广泛,莱芜铁铜沟岩体和淄博金岭岩体是其典型代表.铁铜沟岩体早期苏长辉长岩和晚期辉石闪长岩、金岭黑云母闪长岩的LA-ICPMS U-Pb谐和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31.4±4.9)Ma(n=15)、(134.5±2.3) Ma(n=13)和(132.8±4.2)Ma(n=12),它们代表了岩体的侵位结晶年龄——早白垩世.铁铜沟岩体晚期辉石闪长岩中浑圆状锆石的LA-ICPMS U-Pb谐和年龄为(2 513±54)Ma(n=8),代表了华北克拉通基底的存在.该类岩石以高Mg# (>60)、富钠、富含轻稀土元素、贫重稀土元素以及高场强元素(Nb、Ta、Zr、Hf)的明显亏损为特征,显示埃达克岩(adakite) 的特征.该类岩石中地幔橄榄岩包体的广泛存在以及高Mg的特征表明原始岩浆的地幔成因,而Sr-Nd同位素组成(Isr为 0.704 75-0.707 72和εNd(t)值为-3.95--13.30)和高场强元素(Nb、Ta、Zr、Hf)的亏损以及太古代继承锆石的存在均暗示岩浆源区应有陆壳物质的涉入.铁铜沟岩体和金岭岩体闪长岩成分的差异应归因于岩浆源区性质的差异和部分熔融程度的不同.基于该类岩石的地球化学和所含包体,同时结合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早期岩石圈演化历史,可以认为鲁西中生代早白垩世高Mg闪长岩的形成应为拆沉的岩石圈(地幔+下地壳)与软流圈混熔的产物.
引用
收藏
页码:81 / 92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 [1] 华北地块中东部中生代侵入杂岩中角闪石和黑云母的40Ar/39Ar定年:对岩石圈减薄时间的制约
    许文良
    王冬艳
    王清海
    裴福萍
    林景仟
    [J]. 地球化学, 2004, (03) : 221 - 231
  • [2] 鲁西费县中生代玄武岩及幔源捕掳晶的矿物化学:对岩石圈地幔性质的制约
    裴福萍
    许文良
    王清海
    王冬艳
    林景仟
    [J]. 高校地质学报, 2004, (01) : 88 - 97
  • [3] 鲁西纯橄岩捕虏体中富硅质熔(流)体的交代作用:对中生代岩石圈地幔减薄的意义
    许文良
    王冬艳
    王清海
    高山
    林景仟
    [J]. 地质学报, 2004, (01) : 72 - 80
  • [4] 鲁西中生代闪长岩中两类幔源捕虏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
    许文良
    王冬艳
    王清海
    林景仟
    [J]. 岩石学报, 2003, (04) : 623 - 636
  • [5] 中国东部燕山期埃达克岩的特征及其构造-成矿意义
    张旗
    王焰
    钱青
    杨进辉
    王元龙
    赵太平
    郭光军
    [J]. 岩石学报, 2001, (02) : 236 - 244
  • [6]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火山作用的pTtc模型与岩石圈演化
    许文良
    王冬艳
    王嗣敏
    [J].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2000, (04) : 329 - 335
  • [7] 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作用与岩石圈减薄
    吴福元
    孙德有
    [J].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1999, (04) : 313 - 318
  • [8] Yi Gang Xu,Xiao-Long Huang,Jin-Long Ma,Yan-Bin Wang,Yoshiyuki Iizuka,Ji-Feng Xu,Qiang Wang,Xiang-Yang Wu.Crust-mantle interaction during the tectono-thermal reactiva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constraints from SHRIMP zircon U–Pb 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Mesozoic plutons from western Shandong[J].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2004
  • [9] Ultramafic xenoliths in mesozoic diorite in west shandong province
    Lihui Chen
    Xinhua Zhou
    [J].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2004, 47 : 489 - 499
  • [10] Hong-Fu Zhang,Min Sun,Xin-Hua Zhou,Wei-Ming Fan,Ming-Guo Zhai,Ji-Feng Yin.Mesozoic lithosphere destruction beneath the North China Craton: evidence from major-, trace-element and Sr–Nd–Pb isotope studies of Fangcheng basalts[J].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