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沙参复合体(桔梗科)的物种生物学研究——Ⅲ.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其分类价值

被引:23
作者
葛颂
洪德元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北京,北京
关键词
泡沙参复合体; 遗传变异; 形态性状; 分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9 [植物分类学(系统植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阐明性状变异的遗传基础是评估性状分类价值以及揭示类群关系和进化过程的前提。本文根据泡沙参复合体内6个天然居群的材料,利用居群样本分析、子代测定和杂交试验等手段,结合统计学方法对该复合体一些在以往类群划分中起鉴别作用的形态性状进行了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叶形、叶缘锯齿数目和大小、茎叶被毛、花萼裂片齿数、花梗长短等性状都是遗传性比较强的性状,而且性状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但是,这些性状在居群内呈现连续变异且变异幅度非常大,以致于变异的两个极端个体被分别作为不同的种处理。通过对野外居群样本的统计分析和对极端变异类型个体所进行的子代测定及其人工杂交,进一步证实上述性状是受多基因决定的数量性状,其变异幅度大,变异式样中并不存在任何程度的间断性,因而至少在本复合体内没有鉴别意义。因此,以往建立在上述性状变异基础上的3个类群(A.biformifolia Y.Z.Zhao;A.bockiana Diels和A.polydentata P.F.Tu et G.I.Xu)均不成立。最后,本文对形态性状变异的遗传基础及其与类群划分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引用
收藏
页码:433 / 44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泡沙参复合体(桔梗科)的物种生物学研究:Ⅰ.表型的可塑性 [J].
葛颂 ;
洪德元 .
植物分类学报, 1994, (06) :489-503
[2]   中国沙参属新植物 [J].
屠鹏飞 ;
徐国钧 ;
洪德元 .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990, (01) :16-18
[3]   居群(population)概念和方法在植物分类学中的应用 [J].
陈家宽 ;
王徽勤 .
武汉植物学研究, 1986, (04) :377-383
[4]  
婆婆纳属长果婆婆纳群的统计分类处理[J]. 洪德元.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1978 (03)
[5]  
毛叶石楠种群蜡叶材料的定量分析[J]. 徐炳声,李林初.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1980 (03)
[6]  
重订藤山柳属的分类——续谈植物分类学工作方法[J]. 汤彦承,向秋云.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1989 (02)
[7]  
狭叶沙参复合体(桔梗科)的物种生物学研究[J]. 邱均专,洪德元.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1993 (01)
[8]  
中国植物志[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编, 1983
[9]   GENETICS AND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IN PLANTS [J].
GOTTLIEB, LD .
AMERICAN NATURALIST, 1984, 123 (05) :681-709
[10]  
A biosystematic study of Coreopsis saxicola (Compositae)[J] . Edwin B. Smith.Brittonia . 197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