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释放赤眼蜂对棉铃虫的防治作用及相关生态效应

被引:29
作者
刘万学
万方浩
郭建英
张帆
孙光芝
孟昭军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
[2]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所
[3] 吉林农业大学现代化研究所
[4] 吉林农业大学现代化研究所 农业部生物防治重点实验室
[5] 北京
[6] 农业部生物防治重点实验室
[7] 长春
关键词
棉铃虫; 螟黄赤眼蜂; 转Bt基因棉; 控害作用;
D O I
10.16380/j.kcxb.2003.03.010
中图分类号
S476 [生物防治];
学科分类号
0904 ;
摘要
1998~ 2 0 0 0年在河北省南皮县棉区转Bt基因棉田及常规棉田中设置 4种不同的组合处理 ,通过释放螟黄赤眼蜂控制棉铃虫的方法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达到提升和增强自然生物控制力的生态效应 ;并以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的常规棉田为常规棉对照田。研究表明 :( 1)转基因棉和常规棉棉田中自然寄生率随棉铃虫世代的增加而逐渐升高 ,2、 3和 4代棉铃虫卵被寄生率范围分别为 13 3%~ 14 3 %、 2 6 7%~ 2 8 2 %和 6 0 8%~ 6 1 4%。 ( 2 )棉铃虫 2代期 ,在常规棉综防田释放赤眼蜂 2次 ,其寄生率为 46 4% ,比未释放赤眼蜂的转基因棉棉田和常规棉对照田提高 33 1%和 32 1% ;3代期 ,转基因棉棉田释放赤眼蜂 1次 ,其寄生率与常规棉综防田释放 4次的效果相当 ,分别为 73 7%和 6 8 1% ;但与转基因棉不放蜂田、常规棉化防田及对照田相比 ,分别提高 45 5 %、 6 1 8%和 47 0 % ;4代期 ,无论放蜂与否 ,各处理棉田中的寄生率除化防田外 ( 5 2 1% )均在 6 0 %以上。 ( 3)常规棉化防田棉铃虫 2代和 3代期 ,分别使用农药 2和 3次 ,其自然寄生率分别为 5 5 %和 11 9% ,与对照田相比 ,分别降低 8 8%和 14 8% ;与常规棉综防田相比 ,分别降低 40 9%和 5 6 2 % ;释放赤眼蜂的效果与施药时间有关 ,放蜂后 1天内施药 ,寄生
引用
收藏
页码:311 / 317
页数:7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