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人工群落组分配置技术研究

被引:30
作者
马玉寿 [1 ]
尚占环 [2 ]
施建军 [1 ]
董全民 [1 ]
龙瑞军 [2 ]
机构
[1]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2]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关键词
黄河源区; “黑土型”退化草地; 人工草地; 混播群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812 [草地学、草原学];
学科分类号
090503 ; 0909 ;
摘要
在黄河源区的"黑土型"退化草地上,以6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的不同混播处理(A-垂穗披碱草;B-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C-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中华羊茅;D-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中华羊茅+波伐早熟禾;E-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中华羊茅+波伐早熟禾+西北羊茅;F-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中华羊茅+波伐早熟禾+西北羊茅+短芒老芒麦)进行了连续3 a的群落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混播群落的牧草产量差异极显著(P<0.01),建植的当年,混播群落牧草产量、草层高度和群落盖度等指标主要受垂穗披碱草和短芒老芒麦等高禾草控制;垂穗披碱草单播群落牧草产量显著高于混播群落(P<0.01),第2年各群落生长趋势与建植当年基本一致,但混播群落的生长优势已开始显现。第3年,6种牧草混播处理的牧草产量显著高于单播群落(P<0.01)。不同高、矮禾草的合理配置可有效地优化人工植被的群落结构,遏制单一种建植的快速退化现象,几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的合理混播配置可能是"黑土型"退化草地进行人工建植恢复的关键技术,是一项快速稳定恢复"黑土型"退化草地植被的重要措施。
引用
收藏
页码:1 / 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江河源区退化天然草地的恢复及其生态效益分析 [J].
王启基 ;
史惠兰 ;
景增春 ;
王长庭 ;
王发刚 .
草业科学, 2004, (12) :37-41
[2]   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初级生产力及群落动态研究 [J].
陈功 ;
贺兰芳 .
草业学报, 2004, (04) :45-49
[3]   五种高禾草在高寒地区旱作条件下的牧草产量分析 [J].
汪新川 ;
赵春兰 ;
刘军芳 .
青海草业, 2004, (02) :7-10
[4]   高寒地区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的群落学特征研究 [J].
董世魁 ;
胡自治 ;
龙瑞军 ;
康慕谊 ;
江源 .
生态学杂志, 2003, (05) :20-25
[5]   高寒地区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种间竞争效应分析 [J].
林慧龙 ;
董世魁 .
草业学报, 2003, (03) :79-82
[6]   高寒牧区多年生禾草引种试验初报 [J].
施建军 ;
李青云 ;
李发吉 ;
李有福 .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03, (03) :12-13
[7]   高寒地区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的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J].
董世魁 ;
胡自治 ;
蒲小朋 ;
李春鸣 .
草业学报, 2002, (04) :39-45
[8]   高寒牧区牧草引种及混播技术的研究 [J].
施建军 .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02, (05) :5-7
[9]   江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草地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 [J].
马玉寿 ;
郎百宁 ;
李青云 ;
施建军 ;
董全民 .
草业科学, 2002, (09) :1-5
[10]   青海省果洛地区牧草引种试验报告 [J].
刘迎春 ;
E.林柏克 ;
马玉寿 .
中国草地, 2002, (02) :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