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可控组装的一些思考(一)——从催化到催组装

被引:10
作者
王宇
林海昕
丁松园
刘德宇
陈亮
雷志超
范凤茹
田中群
机构
[1]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
关键词
可控组装; 催组装; 催组联; 助组装; 催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O643.32 [催化反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分子组装的范畴和复杂性远大于合成反应,但是它们有着相同目标,即高选择性和高效率地创造新物质和制备新功能材料.因此,我们尝试将合成中广泛应用的催化概念拓展至组装研究,提出用于调控和加速组装过程的催组装(cassemblysis)的新思路.为此,我们将迄今泛用的自组装、助组装等术语重新进行规范和分类,即所有的分子组装可分为自组装和助组装.绝大多数组装属于助组装,这可进一步分为催组装、共组装和外场助组装3大类.催组装中的催组剂(cassemblyst)类似于合成中的催化剂,可在不改变总吉布斯自由能变化的条件下加速组装过程,催组装因此有望成为在分子以上层次高选择性且高效率地创造新物质的最佳途径.一些催组装体系在组装之后还会进一步进行化学耦联反应,由此显著提高产物的稳定性,组装与耦联总过程可称为催组联(catassemblysis).我们分别在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两个层次上,分析说明了迄今已被不自觉使用的催组装和催组联的一些典型事例,提出了光电催组装的设想,比较了与催组装关联的纳米粒子组装体系,探讨了与催组装相关的简要模型和机理.本文强调,在开展可控组装研究中,不仅要设计与合成各种新组装基元,而且要注重构建催组剂和催组联剂,发展催组装的实验和理论方法学,揭示催组剂作用于组装基元的机理,将有望推动可控组装在创造新物质和制备新功能材料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525 / 547
页数:23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 [1] 超两亲分子:可控组装与解组装
    张希
    王朝
    王治强
    [J]. 中国科学:化学, 2011, 41 (02) : 216 - 220
  • [2] 液/固界面多肽分子组装精细结构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J]. 毛晓波,王晨轩,刘磊,马晓晶,牛琳,杨延莲,王琛.物理化学学报. 2010(04)
  • [3] 两亲性杯芳烃的超分子自组装
    梁清
    官冰
    江明
    [J]. 化学进展, 2010, 22(Z1) (Z1) : 388 - 399
  • [4] 生物结构自组装
    张先恩
    [J]. 科学通报, 2009, 54 (18) : 2682 - 2690
  • [5] 蛋白质折叠和分子伴侣
    王志珍
    [J]. 生物学通报, 2004, (05) : 1 - 6
  • [6] 软物质的自组织
    马余强
    [J]. 物理学进展, 2002, (01) : 73 - 98
  • [7] 酶工程原理[M]. 科学出版社 , 由德林, 2011
  • [8] 酶学[M]. 科学出版社 , 郑穗平, 2009
  • [9] 软物质物理学导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陆坤权, 2006
  • [10] 大分子组装[M]. 科学出版社 , 江明等著,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