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相断陷盆地油气有效输导体系识别——以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为例

被引:15
作者
刘华
蒋有录
陈涛
龚永杰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关键词
有效输导体系; 断层; 油气运移; 断陷盆地; 东营凹陷; 渤海湾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为例,从油气地化特征、流体性质、油气显示、原油物性等方面入手,总结了断陷盆地油气有效输导体系的判识方法,明确了有效输导体系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断陷盆地有效输导体系主要受断层"时空有效性"控制,在时间和空间上与输导断层匹配较好的砂体与其共同组成有效输导体系;油气从生油洼陷沿运移通道呈发散状运移,随着运移层位及距离的改变,逐渐向输导断层较强的优势输导部位聚集成藏;靠近生油洼陷切穿烃源岩的二、三级断层的活动时间较长,活动期与成藏时间匹配较好,多为有效输导断层,控制了该区油气的运聚过程和分布规律。
引用
收藏
页码:232 / 235+241 +24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Experimental vertification ofoil saturation and losses during secondary migration. Luo X,Zhang F,Miao S,et al. Jour-nal of Petroleum Geology . 2004
[2]  
Fluid migration along growth faults in compac-ting sediments. Hooper E C D. Journal of Petrology . 1991
[3]  
Evolutionof hydrocarbon migration pathway along basin-bounding faults:evidence from fault cement. James R Boles,Peter Eichhubl,Grant Garven,et al.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s Bulletin . 2004
[4]  
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李丕龙,庞雄奇等著, 2004
[5]  
超压盆地生烃作用动力学与油气成藏机理[M]. 科学出版社 , 郝芳等著, 2005
[6]   断裂带流体作用及动力学模型 [J].
解习农 ;
李思田 .
地学前缘, 1996, (03) :146-152
[7]   油气水物化性质与油气运移及保存 [J].
朱玉双 ;
王震亮 ;
高红 ;
林艳萍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5) :415-418
[8]   油气输导体系的类型及其输导性能在时空上的演化分析 [J].
赵忠新 ;
王华 ;
郭齐军 ;
甘华军 ;
韩晋阳 ;
田晓雪 .
石油实验地质, 2002, (06) :527-532+536
[9]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油-源特征分析 [J].
刘华 ;
蒋有录 ;
杨万琴 ;
王宁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1) :39-43
[10]   徐家围子地区深层运移输导系统及对天然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 [J].
付广 ;
孟庆芬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4, (02) :18-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