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的特征

被引:10
作者
赵山明
赵汗青
张喜转
机构
[1] 郑州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
关键词
家庭; 因素分析,统计学; 教育,医学,继续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3.5 [青少年问题]; G78 [家庭教育];
学科分类号
030301 ; 1204 ; 04 ; 0401 ;
摘要
目的:分析犯罪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与正常青少年群体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以及犯罪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一致性问题。方法:于2004-11/2005-02以某省少年教养管理所在册的少教学员86名作为观察组,同期随机抽取初中和高中在校学生86名作为对照组。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自编一般家庭情况问卷对两组被试评分进行比较。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包括父亲和母亲两个量表。父亲教养方式包括6个因子: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教养方式包括5个因子: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测试包括从不、偶尔、经常、总是4个等级(分数越高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各方面越突出)。结果: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2份。①观察组父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评分低于对照组[(44.86±9.61),(51.41±8.25)分;(22.21±6.97),(33.30±3.49)分,P均<0.01],惩罚严厉、偏爱被试等评分高于对照组[(21.48±7.64),(14.21±4.74)分;(11.74±3.87),(8.56±4.29)分,P均<0.01];观察组母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与理解评分低于对照组[(42.98±11.84),(52.97±9.05)分,P<0.01],拒绝否认、过分干涉与保护、惩罚严厉等评分高于对照组[(14.41±5.10),(9.02±2.84)分;(37.40±8.91),(33.97±5.90)分;(14.48±4.80),(12.94±3.45)分,P<0.01,P<0.05]。②观察组父母教养方式在偏爱被试、过度干涉保护、惩罚严厉以及拒绝否认贬低等方面存在严重分歧[(12.03±3.99),(9.50±3.68)分;(21.85±6.82),(37.78±8.3)分;(21.12±7.59),(14.44±5.03)分;(9.68±2.87),(14.26±4.91)分,P均<0.01]。对照组父母在情感温暖理解、过度干涉保护、惩罚严厉等方面存在分歧[(52.00±8.31),(53.08±9.18)分;(33.27±3.41),(34.77±6.12)分;(14.21±5.03),(13.22±3.82)分,P<0.05,P<0.01]。结论:犯罪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3个明显不足,即缺少情感温暖、沟通和理解;极端化;父母教养方式严重分歧。母亲的过分干涉保护可能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相关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3300 / 3302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父母养育方式与犯罪青年人格障碍形成的关系 [J].
茆正洪 ;
谭钊安 ;
曾彦英 ;
张建平 .
中国临床康复, 2005, (24) :98-100
[2]   违法犯罪少年与正常少年个性特征差异及其家庭社会因素 [J].
盛永慧 ;
袁家璐 ;
翟静 ;
贾杰芳 .
中国临床康复, 2005, (20) :84-85
[3]   初中生行为问题相关因素分析 [J].
李国红 ;
翟静 ;
刘金同 ;
郭传琴 .
山东精神医学, 2003, (01) :28-30
[4]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 [J].
陈陈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06) :95-103+109
[5]   14l4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J].
于守臣,宋彦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4, (01)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