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豆资源异黄酮含量及其组分的遗传变异和演化特征

被引:12
作者
王春娥 [1 ,2 ]
赵团结 [1 ]
盖钧镒 [1 ]
机构
[1] 不详
[2] 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不详
[4] 九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5] 不详
关键词
栽培大豆(Glycine max (L.)Merr.);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 种质资源; 异黄酮组分; 遗传变异; 演化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5.1 [大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中国拥有丰富的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资源,研究不同生态区大豆种质异黄酮含量的遗传变异和演化特征为专用型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方法】以来自中国各生态区的580份地方品种、106份育成品种、209份野生大豆组成的895份大豆种质为材料,88份国外品种为参照,采用快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2种大豆籽粒异黄酮,分析其遗传变异和演化特征。【结果】全国野生大豆、地方品种与育成品种大豆异黄酮总含量(TISF)及其组分均存在很大变异。TISF变幅分别为927.29—7932.94、259.38—7725.45和489.67—5968.90μg·g-1,平均分别为2994.51、3241.33和2704.83μg·g-1。从野生种到地方品种再到育成品种,长期人工育种使染料木苷类总含量(尤其是丙二酰基染料木苷)与黄豆苷类总含量(尤其是乙酰基黄豆苷和丙二酰基黄豆苷)增加,大豆苷类总含量(尤其是乙酰基大豆苷)却明显降低,从而导致育成品种平均TISF低于野生种。各生态区的野生和栽培种质的TISF及其组分均有大量变异。野生种TISF与种质来源地经、纬度无显著性相关,栽培种则由于各地人工进化的差异形成了与地理经、纬度均有极显著负相关(r=-0.264和-0.380)的特点。从983份材料中优选出ZYD3621(TISF7932.94μg·g-1)、N3188(TISF7725.45μg·g-1)、N20793(TGL5122.21μg·g-1)等一批高TISF与高组分特异种质可供异黄酮育种利用。【结论】中国从野生种到地方品种再到育成品种,异黄酮含量及其组分的演化特点为栽培大豆平均异黄酮总含量、染料木苷类与黄豆苷类总含量均高于野生种,大豆苷类总含量低于野生种。中国各生态区域内大豆异黄酮及其组分均有丰富变异,从中筛选出一批高含量、高组分种质可供异黄酮育种利用。
引用
收藏
页码:3919 / 3929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植物种质群体遗传结构改变的测度 [J].
盖钧镒 .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5, (01) :1-8+14
[2]   黑龙江省野生大豆、栽培大豆高异黄酮种质资源筛选 [J].
林红 ;
来永才 ;
齐宁 ;
李辉 ;
张晓波 ;
杨雪峰 .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5, (01) :53-55
[3]   A Discussion on Possible Indicators Related to Genetic Structure Changes in Plant Germplasm Conservation [J].
GAI Jun-yi Soybean Research Institute .
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 2004, (11) :69-80
[4]   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鉴定中国南方大豆品种异黄酮主要组分 [J].
孙君明 ;
韩粉霞 ;
丁安林 .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4, (03) :222-226
[5]   中国大豆品种生态区域划分的研究 [J].
盖钧镒 ;
汪越胜 .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02) :139-145
[6]   地理环境对大豆种子中异黄酮积累的影响趋势 [J].
孙君明 ;
丁安林 .
大豆科学, 1997, (04) :23-28
[7]   中国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初步分析 [J].
孙军明,丁安林,常汝镇,东惠茹 .
中国粮油学报, 1995, (04) :51-54
[8]  
SAS统计分析及应用[M]. 机械工业出版社 , 黄燕,吴平等编著, 2006
[9]  
大豆异黄酮[M]. 科学出版社 , 崔洪斌主编, 2005
[10]   Glycitein activates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via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signaling in nontumorigenic (RWPE-1) prostate epithelial cells [J].
Clubbs, Elizabeth A. ;
Bomser, Joshua A. .
JOURNAL OF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 2007, 18 (08) :525-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