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华北地块南部巨型陆内俯冲带与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现今三维结构
被引:92
作者
:
张国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不详
张国伟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孟庆任
刘少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不详
刘少峰
姚安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不详
姚安平
机构
:
[1]
不详
[2]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3]
不详
[4]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5]
西北大学造山带地质研究所
[6]
不详
来源
:
高校地质学报
|
1997年
/ 02期
关键词
:
陆内俯冲,“立交桥”式三维结构,大陆动力学,秦岭造山带,华北地块南部;
D O I
:
10.16108/j.issn1006-7493.1997.02.001
中图分类号
: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豫西横穿秦岭造山带的以反射地震为主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发现秦岭现今北界存在华北地块南部自北向南向秦岭的巨型陆内俯冲带,深达Moho面以下,与之相伴而生,在中上地壳发育自南向北的逆冲推覆构造带,千公里东西向延伸,主要发生于晚白垩世100Ma±,成为秦岭与华北地块间中新生代重要陆内构造。它是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现今三维结构的基本要素和组成部分。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现今结构具有流变学分层的“立交桥”式三维结构框架模型。显然它们具有统一的动力学背景,是秦岭造山带现今处于印度—青藏、太平洋和欧亚板块的西伯利亚地块等三大构造动力学体系复合部位,导致其从深部地幔动力学的最新调整到上部地壳响应所发生的壳慢等圈层相互作用的综合产物,可能是大陆长期保存、演化的主要途径与形式之一,具有重要的大陆动力学意义,对中国大陆构造、灾害、环境研究也具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2 / 9+11-16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东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热结构及断面模型[J]. 金昕,任光辉,曾建华,黄建刚,张治川,陈浮,杨毅,周友松,梁恕信.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S1)
[2]
秦岭造山带三维结构及其动力学分析[J]. 张国伟,郭安林,刘福田,孟庆任,肖庆辉.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S1)
[3]
秦岭岩石圈速度结构与蘑菇云构造模型
袁学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地质矿产部中国地质勘查技术院北京
袁学诚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3)
: 209
-
215
[4]
东秦岭及邻区壳、幔地球化学分区和演化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张本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研究所
张本仁
张宏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研究所
张宏飞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赵志丹
凌文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研究所
凌文黎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3)
: 201
-
208
[5]
秦岭造山带的造山过程及其动力学特征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国伟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孟庆任
于在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大学地质系
于在平
孙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大学地质系
孙勇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周鼎武
郭安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大学地质系
郭安林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3)
: 193
-
200
[6]
利用深地震反射剖面研究北祁连─河西走廊地壳细结构
吴宣志,吴春玲,卢杰,吴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石圈研究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
吴宣志,吴春玲,卢杰,吴杰
[J].
地球物理学报,
1995,
(S2)
: 29
-
35
[7]
秦岭造山带的结构构造[J]. 张国伟,孟庆任,赖绍聪.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5(09)
[8]
秦岭─大别造山带及其南北缘地震层析成像
刘建华,刘福田,孙若昧,吴华,吴丹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刘建华,刘福田,孙若昧,吴华,吴丹
[J].
地球物理学报,
1995,
(01)
: 34
-
45
[9]
东秦岭陆壳反射地震剖面
袁学诚,徐明才,唐文榜,王庆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勘查技术院,河北省廊坊地质矿产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地质矿产部计算中心
袁学诚,徐明才,唐文榜,王庆海
[J].
地球物理学报,
1994,
(06)
: 749
-
758
[10]
中国东部岩石圈根/去根作用与大陆“活化”──东亚型大陆动力学模式研究计划
邓晋福,莫宣学,赵海玲,罗照华,杜杨松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邓晋福,莫宣学,赵海玲,罗照华,杜杨松
[J].
现代地质,
1994,
(03)
: 349
-
356
←
1
2
→
共 14 条
[1]
东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热结构及断面模型[J]. 金昕,任光辉,曾建华,黄建刚,张治川,陈浮,杨毅,周友松,梁恕信.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S1)
[2]
秦岭造山带三维结构及其动力学分析[J]. 张国伟,郭安林,刘福田,孟庆任,肖庆辉.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S1)
[3]
秦岭岩石圈速度结构与蘑菇云构造模型
袁学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地质矿产部中国地质勘查技术院北京
袁学诚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3)
: 209
-
215
[4]
东秦岭及邻区壳、幔地球化学分区和演化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张本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研究所
张本仁
张宏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研究所
张宏飞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赵志丹
凌文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研究所
凌文黎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3)
: 201
-
208
[5]
秦岭造山带的造山过程及其动力学特征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国伟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孟庆任
于在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大学地质系
于在平
孙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大学地质系
孙勇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周鼎武
郭安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大学地质系
郭安林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3)
: 193
-
200
[6]
利用深地震反射剖面研究北祁连─河西走廊地壳细结构
吴宣志,吴春玲,卢杰,吴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石圈研究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
吴宣志,吴春玲,卢杰,吴杰
[J].
地球物理学报,
1995,
(S2)
: 29
-
35
[7]
秦岭造山带的结构构造[J]. 张国伟,孟庆任,赖绍聪.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5(09)
[8]
秦岭─大别造山带及其南北缘地震层析成像
刘建华,刘福田,孙若昧,吴华,吴丹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刘建华,刘福田,孙若昧,吴华,吴丹
[J].
地球物理学报,
1995,
(01)
: 34
-
45
[9]
东秦岭陆壳反射地震剖面
袁学诚,徐明才,唐文榜,王庆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勘查技术院,河北省廊坊地质矿产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地质矿产部计算中心
袁学诚,徐明才,唐文榜,王庆海
[J].
地球物理学报,
1994,
(06)
: 749
-
758
[10]
中国东部岩石圈根/去根作用与大陆“活化”──东亚型大陆动力学模式研究计划
邓晋福,莫宣学,赵海玲,罗照华,杜杨松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邓晋福,莫宣学,赵海玲,罗照华,杜杨松
[J].
现代地质,
1994,
(03)
: 349
-
356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