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北岸大型围隔海域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网络分析

被引:24
作者
徐姗楠 [1 ]
陈作志 [2 ]
何培民 [1 ]
机构
[1] 上海水产大学农业部水产种质资源与养殖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
[2] 农业部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关键词
大型围隔海域; 人工生态系统; 生态通道模型; 生态网络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71.1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根据2006年在杭州湾北岸大型围隔海域进行的生态调查数据,利用EwE软件构建围隔海域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模型由13个功能组构成,分别是肉食性鱼类、底栖捕食鱼类、浮游动物性鱼类、草食性鱼类、蟹类、虾类、软体动物、底栖动物、肉食性浮游动物、植食性浮游动物、大型藻类、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每一组都代表在生态系统中具有相似地位的有机体,基本覆盖了该人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过程。能量流动分析表明,围隔海域人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主要以碎屑食物链途径为主,其中植食性浮游动物在能量从低级向高层次转换中起关键作用。人工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范围为1.00~3.90级,系统的能量流动主要有6级,来自初级生产者的能流效率为9.4%,来自碎屑的转换效率为9.8%,平均能量转换效率为9.6%。经生态网络分析,直接来源于碎屑的比例占总流量的57%,而直接来源于初级生产者的比例为43%,生态系统特征参数:总初级生产计算量/总呼吸量(TPP/TR)、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率(FCI)和系统聚合度(A)值分别为2.672、0.25、0.315,表明围隔海域人工生态系统目前正处于发育时期。该研究为首次利用Ecopath模型分析大型围隔海域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旨在为富营养化近岸海域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2065 / 207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我国赤潮频发现象分析与海藻栽培生物修复作用 [J].
徐姗楠 ;
何培民 .
水产学报, 2006, (04) :554-561
[2]   北部湾生态通道模型的构建 [J].
陈作志 ;
邱永松 ;
贾晓平 .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06) :1107-1111
[3]   大亚湾海域生态系统模型研究I:能量流动模型初探 [J].
王雪辉 ;
杜飞雁 ;
邱永松 ;
李纯厚 ;
黄洪辉 ;
孙典荣 ;
贾晓平 .
南方水产, 2005, (03) :1-8
[4]   金山三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海域营养盐变化趋势与评价 [J].
纪焕红 ;
叶属峰 ;
王金辉 ;
黄秀清 .
海洋环境科学, 2004, (02) :36-39
[5]   长江口、杭州湾附近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J].
沈新强 ;
袁骐 ;
王云龙 ;
蒋玫 .
水产学报, 2003, (S1) :76-81
[6]   渤海生态通道模型初探(英文) [J].
仝龄 ;
唐启升 ;
DanielPauly .
应用生态学报, 2000, (03) :435-440
[7]   Ecopath──一种生态系统能量平衡评估模式 [J].
仝龄 .
海洋水产研究, 1999, (02) :103-107
[8]   A trophic model of a sandy barrier lagoon at Chiku in southwestern Taiwan [J].
Lin, HJ ;
Shao, KT ;
Kuo, SR ;
Hsieh, HL ;
Wong, SL ;
Chen, IM ;
Lo, WT ;
Hung, JJ .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1999, 48 (05) :575-588
[9]  
Model of a coral reef ecosystem[J] . Jeffrey J. Polovina.Coral Reefs . 1984 (1)
[10]  
The China marine environment bulletin in2006.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ttp://www.soa.gov.cn/hygb/2006hyhj .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