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黄花叶病的研究

被引:10
作者
阮义理
金登迪
机构
[1]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关键词
大麦黄花叶病; 致病性; 种子; 病状; 发病率; 繁殖器官; 连作障碍; 病土; 内含体;
D O I
10.13926/j.cnki.apps.1983.03.009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大麦黄花叶病的病状是黄色花叶,有时叶片生短坏死条斑,植株矮缩。寄主仅大麦属(Hordeum spp.)8种。小麦属(Triticum spp.)17种,山羊草属(Aeoilops spp.)11种,黑麦(Secale cereal)和燕麦(Arena sativa)等40种禾本科植物不感染。病毒能通过病根、病土及病土浸出液传染,病茎叶、种子和昆虫等不传染,病田10厘米以内的表土致病性最强,病土离种子0~10厘米发病率最高,离种子30厘米也能发病。病土加消毒土1000倍混和仍有致病性。田间主要感染期在出苗后1个月内。3月中旬病株出现最多。大麦苗期0~10厘米处的土温在8.5℃以上时能发病,5.5℃以下则不发病。二棱大麦(Hordeum distichum L.)发病重,多棱大麦(H.vulgare L.)发病轻。早播病重,迟播病轻。大麦感病品种连作4年以上,造成全田严重发病。七十年代中期以来,本病在浙江省及长江中、下游数省流行,其主导因素是大面积连年种植感病品种早熟3号。
引用
收藏
页码:49 / 5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