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社会"作为一个极富张力与效力的研究视角在中国的引入,与中国社会的改革与转型相伴而生。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成为中国基层社区研究的主导性分析范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近来的研究也明显呈现了一种"边际效应递减"、学术累进趋缓的困境。是"过度消费"之后的"疲软",还是"充分研究"之后的"空白",抑或是"重复生产"之后的"停滞"?带着这些疑惑,文章以"国家与社会"学术脉络的阶段分期为主线,围绕"国家与社会"范式在基层社区中的知识生产过程,追溯过往,系统梳理"国家与社会"引入之后学者结合中国城市社区实际进行的创造性论述;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归纳,提炼"国家与社会"研究背后的所呈现的趋同特征与潜在缺陷;最后,通过反思对话,破除"国家与社会"研究的"神话",尝试走向更加开放和日常的"国家与社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