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东北部末次冰期—全新世古海洋学

被引:18
作者
魏国彦
李孟扬
段威武
陈超云
汪中和
机构
[1] 台湾大学地质系
[2] 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3] 台湾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古海洋学;晚第四纪;南海北部;
D O I
10.16562/j.cnki.0256-1492.1999.03.003
中图分类号
P736.22 [历史海洋学、海洋地层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据加速器质谱仪14C测年,RC26-16孔提供了南海北部近15200a来古海洋学的连续沉积记录。其古海洋学发展过程可分为3期,(1)最后冰期(15.2~13.3ka);(2)冰消期(13.3~9.0ka);(3)间冰期(9.0ka~现代)。末次冰期至全新世时,冬季海水表层温度由18℃上升至24℃,夏季则保持在27~29℃之间。在11ka时,冬季水温曾短暂的一度变凉(约3℃),此可能代表区内新仙女木事件。末次冰期时,夏季与冬季温度差约为9℃,它的变化幅度较全新世的5℃要大。末次冰期时,表层水(0~50m)与次表层水(50~100m)间碳、氧同位素递减梯度较全新世的为小。15~13ka时大洋表层动物衍生营养含量相对较高,推测这与较强的冬季风导致较强的上升流,而造成高养分和高生物生产率有关,全新世时冬季风变弱。全新世碳酸盐补偿深度和有孔虫溶跃层较浅,5.3ka时有短暂的变深,浮游有孔虫保存高峰和碳酸钙高峰值发生在14~12ka间,相当于全球性的TerminationⅠ事件。
引用
收藏
页码:22 / 31
页数:10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