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中元古界雾迷山组地震驱动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39
作者
张传恒 [1 ]
武振杰 [2 ]
高林志 [3 ]
王巍 [2 ]
田彦林 [2 ]
马超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中元古界; 雾迷山组;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古地震; 震积岩; 燕辽裂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是确定古地震存在的关键证据之一.拒马河流域野三坡地区雾迷山组中识别出2个软沉积物变形事件层,分别位于雾迷山组的底部、岩性段Ⅰ的顶部.典型的变形构造有丘槽构造、水压破碎构造和液化脉构造.丘槽构造可进一步分成2类:一是发育于潮坪带、伴生液化构造、且槽内充填原地沉积物的Ⅰ型丘槽构造;一是发育于斜坡带、无液化构造伴生、常被地震海啸沉积覆盖的Ⅱ型丘槽构造.水压破碎构造伴生流化砾岩坨、底辟沙侵和塌陷断裂.液化脉可划分出侧向滑移和水压破裂2种.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形态、位态及发育层位特征表明,它们的驱动机制最有可能是地震活动.迄今,已发现的雾迷山组震积岩大多沿燕辽裂谷西缘控盆断裂分布,指示软沉积物变形与西缘控盆断裂间存在密切的成因联系.据此,进一步探讨了这些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地质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336 / 34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中朝板块元古宙板内地震带与盆地格局 [J].
乔秀夫 .
地学前缘, 2002, (03) :141-149
[2]   华北中新元古代及早古生代地震灾变事件及与Rodinia的关系 [J].
乔秀夫 ;
高林志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9, (16) :1753-1758
[3]   华北北部中、上元古界的大陆裂谷模式和地层划分 [J].
温献德 .
前寒武纪研究进展, 1997, (03) :21-28
[4]   蓟县剖面杨庄组和雾迷山组形成年龄的研究 [J].
王松山,桑海清,裘冀,陈孟莪,李明荣 .
地质科学, 1995, (02) :166-173
[5]   燕山地区长城纪沉积演化及构造背景 [J].
和政军,孟祥化,葛铭 .
沉积学报, 1994, (02) :10-19
[6]   北京十三陵前寒武纪碳酸盐岩地层中的一套可能的地震-海啸序列 [J].
宋天锐 .
科学通报, 1988, (08) :609-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