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西南干旱——以云南旱灾为例

被引:14
作者
曾少聪 [1 ,2 ]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
[2] 厦门大学
关键词
生态人类学; 西南; 干旱;
D O I
10.13713/j.cnki.cssci.2010.11.014
中图分类号
C912.4 [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
学科分类号
030303 ;
摘要
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上半年,中国西南地区发生大面积干旱,严重影响这一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并导致数千万人生活饮水困难,西南旱情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这次旱灾中,导致云南省旱情恶化的原因在生态人类学的视角下具有典型性。云南境内的水资源分布不均和水质被污染,加剧了云南可利用水源的减少和供需的矛盾;而一些干旱严重地区的采矿业破坏了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用水洗选矿的方式筛选精矿,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干旱缺水主要是自然因素导致,而人类行为加剧了干旱缺水的程度;为了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24 / 2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M].温克刚主编;曾庆华本卷主编;.气象出版社.2006,
[2]  
干旱.[M].宋连春,邓振镛,董安祥等编著.气象出版社.2003,
[3]  
麻栗坡县志.[M].云南省麻栗坡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人民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