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农田不同耕作系统的能量/碳平衡

被引:23
作者
王小彬 [1 ,2 ]
王燕 [1 ]
代快 [1 ]
武雪萍 [1 ,2 ]
赵全胜 [1 ]
张丁辰 [1 ]
冯宗会 [1 ]
蔡典雄 [1 ,2 ]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部植物营养与养分循环重点实验室
[2] 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土壤保持耕作; 农业生态系统; 能量平衡; 碳平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81 [农业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加强农田土壤保持耕作管理,科学认识和调控农田耕作系统能流碳流,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固碳减排能力,对于减缓农业对全球温室效应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以北方半湿润偏旱区山西寿阳旱作春玉米土壤保持耕作试验研究为基础,利用田间定位观测数据、辅助能投入参数,土壤呼吸田间原位测定,以及农业生态系统能量/碳平衡分析及碳循环过程模拟方法,综合分析和比较不同耕作(CT传统、RT少耕和NT免耕)系统能量/碳平衡及能-碳关联影响。与CT比较,采用RT和NT措施下工业能耗CO2-C损失降低约4%—12%(相当11—35 kg CO2-C.hm-.2a-1)。在RT和NT系统下耗能系数可降低约6%—10%,能量生产效率可提高约7%—12%。2006—2007年由田间原位测定土壤呼吸CO2-C释放通量估算,在玉米休闲期(尤其是秋耕处理后),NT条件下土壤呼吸速率一般为最低(NTNT(2005±380)>CT(1987±375)。不同耕作下的玉米籽粒产量与生育期土壤呼吸通量趋势基本吻合,如2006-2007年玉米产量(kg.hm-.2a-1)平均为,RT(5614±268)>NT(5533±564)>CT(5487±278)。玉米籽粒产量与生育期土壤呼吸通量之间呈密切相关(R2=0.88)。本研究结果得出,RT和NT对农田耕作系统的影响呈碳汇效应,且一般为NT>RT;而CT处理表现为碳源。RT和NT通过增加土壤碳投入是维持和提高土壤有机碳的有效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4638 / 4652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43 条
[1]   关于我国碳排放问题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J].
魏一鸣 ;
范英 ;
王毅 ;
刘兰翠 ;
梁巧梅 ;
吴刚 ;
曹明奎 ;
黄耀 ;
王绍强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1) :15-20
[2]  
Scenario Analysis of Tillage, Residue and Fertilization Management Effects on Soil Organic Carbon Dynamics[J]. W. B. HOOGMOED,O. OENEMA,U. D. PERDOK.Pedosphere. 2005(04)
[3]   亚热带和黄土高原区耕作土壤有机碳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J].
吴金水 ;
童成立 ;
刘守龙 .
地球科学进展, 2004, (01) :131-137
[4]   高产粮区农业生态系统土壤碳氮循环的模拟研究——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 [J].
王立刚 ;
邱建军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3, (S1) :31-35
[5]   农业土壤固碳对缓解全球变暖的意义 [J].
杨学明 ;
张晓平 ;
方华军 .
地理科学, 2003, (01) :101-106
[6]   黄淮海平原地区夏玉米农田土壤呼吸的动态研究 [J].
王立刚 ;
邱建军 ;
李维炯 .
土壤肥料, 2002, (06) :13-17
[7]   青藏高原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 [J].
刘允芬 ;
欧阳华 ;
张宪洲 ;
钟华平 ;
罗天祥 .
土壤学报, 2002, (05) :636-642
[8]   土壤呼吸作用和全球碳循环 [J].
李玉宁 ;
王关玉 ;
李伟 .
地学前缘, 2002, (02) :351-357
[9]   农田生态系统模型与农业资源高效利用 [J].
于强 ;
王天铎 .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1, (05) :22-27
[10]   农业生态学近年研究动向 [J].
骆世明 .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0, (05) :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