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源区草地生态建设构想

被引:55
作者
任继周
林慧龙
机构
[1]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
[2]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 甘肃兰州
[3] 甘肃兰州
关键词
江河源区; 功能区;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 系统耦合; 特色农业;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812 [草地学、草原学];
学科分类号
090503 ; 0909 ;
摘要
江河源区是青藏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面积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0. 24%,占全球土壤碳库的1. 06% 1.20%左右,生态价值巨大。江河源区1986—2000 年,土地植被盖度下降了2. 252%,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了11.454%,土壤CO2 年释放量仅下降了9.165%,表现了土壤从碳汇转化为碳源的趋势。而草地面积减少是使土壤从碳汇转化为碳源的主体因素。特别是过度放牧引起的高寒类型草地面积减少559.03 km2,致使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了750 070万t,占14年来(1986-2000)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总量的39.03%,是使土壤有机碳流失的主因。从维护全国乃至全球生态安全的角度看,江河源区草地生态建设意义重大。建议在江河源地区建立特色草地农业生态耦合系统,将江河源区分为4个功能区,即自然保护核心功能区、自然保护过渡区(狩猎采集保护区)、自然保护生态—生产功能区、常规居民区。以自然保护区为核心,把这4 个功能区与草地农业系统的4 个生产层理论相衔接,构建2个层次的系统耦合,即江河源区内部4个功能区之间的系统耦合;江河源区与外区的系统耦合。通过2个层次的系统耦合,将实现江河源头的生态服务功能与下游受益地区的物质与能流的合理交换,以取得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巨大效益。
引用
收藏
页码:1 / 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黄河源区高寒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分布特征 [J].
曾永年 ;
冯兆东 ;
曹广超 ;
薛亮 .
地理学报, 2004, (04) :497-504
[2]   GIS支持下的江河源区土地覆盖遥感监测 [J].
潘竟虎 ;
王建 ;
刘菊玲 .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4, (02) :35-37
[3]   近15年来长江黄河源区的土地覆被变化 [J].
王根绪 ;
丁永建 ;
王建 ;
刘时银 .
地理学报, 2004, (02) :163-173
[4]   近40a来江河源区生态环境变化的气候特征分析 [J].
杨建平 ;
丁永建 ;
沈永平 ;
刘时银 ;
陈仁升 .
冰川冻土, 2004, (01) :7-16
[5]   江河源区生态地理区划 [J].
冯永忠 ;
朱芬萌 ;
王得祥 ;
杨改河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2) :1-4
[6]   江河源区地域界定研究 [J].
冯永忠 ;
杨改河 ;
杨世琦 ;
王得祥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1) :11-14
[7]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现状及进展 [J].
王得祥 ;
李轶冰 ;
杨改河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1) :5-10
[8]   江河源区草场退化的生态环境后果及成因 [J].
王录仓 .
草业科学, 2004, (01) :17-19
[9]   江河源区退化草地鼠害的治理研究 [J].
景增春 ;
王文翰 ;
王长庭 ;
李有福 ;
来德珍 .
中国草地, 2003, (06) :37-41
[10]   青藏高原隆升对西北地区降水量变化的影响 [J].
范广洲 ;
程国栋 .
高原气象, 2003, (S1) :6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