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趋缓研究进展

被引:96
作者
苏京志 [1 ]
温敏 [1 ]
丁一汇 [2 ]
郜永祺 [3 ,4 ]
宋亚芳 [2 ]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 国家气候中心
[3]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4] 南森环境与遥感中心
关键词
全球变暖; 变暖趋缓; 海洋吸收热量; 年代际变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近十几年来,全球年平均表面温度上升趋势显示出停滞状态,即全球变暖趋缓,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引发了对全球变暖的质疑,各国气候学家正努力就全球变暖趋缓的事实、原因及其可能影响展开研究。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对全球变暖趋缓的研究结果。多数科学家认可近十几年来全球变暖停滞的事实,并认为太阳活动处于低位相、大气气溶胶(自然和人为)增加以及海洋吸收热量是变暖停滞的可能影响因子,其中海洋(尤其是700米以下的深海)对热量的储存可能是变暖停滞的关键。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5阶段中的模式并未精确地描述各种有利降温影响因子的近期位相演变,因而其模拟的近期增暖趋势较观测偏强。由此推断,变暖停滞主要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并且预测变暖趋缓将在近几年或几十年内结束(依赖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位相转变),未来气温将仍主要受到温室气体增加的影响而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因此,目前的全球变暖趋缓不大可能改变到本世纪末全球大幅度变暖带来的风险。本综述展望未来的研究热点包括:精确估算全球气温和海洋热含量的变率及其不确定性,海洋年代际信号(太平洋以及大西洋的年代际振荡)的转型机制,存储在深海的热量将在何时返回海洋表面及其对区域气候的潜在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1143 / 115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Global Upper Ocean Heat Content Estimation: Recent Progress and the Remaining Challenges[J]. CHENG Li-Jing,ZHU Jiang,John ABRAHAM.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5(06)
[2]   全球变暖停滞的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J].
宋斌 ;
智协飞 ;
胡耀兴 .
大气科学学报, 2015, 38 (02) :145-154
[3]  
Arctic Sea Ice and Eurasian Climate:A Review[J]. GAO Yongqi,SUN Jianqi,LI Fei,HE Shengping,Stein SANDVEN,YAN Qing,ZHANG Zhongshi,Katja LOHMANN,Noel KEENLYSIDE,Tore FUREVIK,SUO Lingling.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5(01)
[4]  
The Hiatus and Accelerated Warming Decades in CMIP5 Simulations[J]. SONG Yi,YU Yongqiang,LIN Pengfei.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4(06)
[5]   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联系 [J].
丁一汇 ;
柳艳菊 ;
梁苏洁 ;
马晓青 ;
张颖娴 ;
司东 ;
梁萍 ;
宋亚芳 ;
张锦 .
气象学报, 2014, 72 (05) :835-852
[6]   近10年全球变暖停滞了吗? [J].
王绍武 ;
罗勇 ;
唐国利 ;
赵宗慈 ;
黄建斌 ;
闻新宇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6 (02) :95-99
[7]   我国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的关系 [J].
康丽华 ;
陈文 ;
王林 ;
陈丽娟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9, 14 (01) :45-53
[8]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研究进展 [J].
杨修群 ;
朱益民 ;
谢倩 ;
任雪娟 ;
徐桂玉 .
大气科学, 2004, (06) :979-992
[9]  
Relative importance of wind and buoyancy forcing for interdecadal regime shifts in the Pacific Ocean[J]. 王东晓,王佳,吴立新,刘征宇.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3(05)
[10]  
The pathway of th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in the Pacific Ocean[J]. WANG Dongxiao & LIU Zhengyu 1. 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301, China;2. Department of Atmospheric & Oceanic Science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Madison, WI 53706, USA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 to Wang Dongxiao.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