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河油田剩余油分布地质预测

被引:11
作者
尹太举
张昌民
赵红静
机构
[1]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剩余油; 储层结构; 地质模型; 开发响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E327 [采收率研究];
学科分类号
082002 ;
摘要
地质法预测剩余油的关键是要建立高精度的地质模型及对油砂体动用状况的明确认识。地质知识库是建立地质模型的基础,小井距解剖建立的井下地质知识库包括岩电关系、砂体几何形态、砂体接触关系和砂体密度。依据储层建筑结构分析法建立的储层建筑结构平面和剖面模型表明,建筑结构要素的平面分布具有分带性,剖面模型则可分为4类:分流河道型、席状砂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型、递变型,不同模型的沉积背景及其内部的非均质性特征不同。对结构要素的吸水、产液、接触关系及注采完善性研究表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砂体物性好,规模较大,易于控制,剩余潜力较小;河口坝砂体虽物性好,但规模小,常有许多砂体不完善而成为剩余油富集区;重力流砂体、水下溢岸砂体则由于规模小,物性差,常成为剩余油富集区;席状砂展布广,但由于物性差,也为剩余油富集砂体。
引用
收藏
页码:42 / 45+121 +121-12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浅薄层特、超稠油注蒸汽吞吐后剩余油分布研究 [J].
邵先杰 ;
孙冲 ;
王国鹏 ;
高孝田 ;
王沛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1) :131-133
[2]   不同规模地质体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研究 [J].
杜庆龙 ;
王元庆 ;
朱丽红 ;
李忠江 ;
聂淑艳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S1) :95-99
[3]   我国剩余油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 [J].
刘宝珺 ;
谢俊 ;
张金亮 .
西北地质, 2004, (04) :1-6
[4]   应用露头知识库进行油田井间储层预测 [J].
贾爱林 ;
何东博 ;
何文祥 ;
张传禄 ;
郭建林 .
石油学报, 2003, (06) :51-53+58
[5]   基准面旋回格架内砂体开发响应 [J].
尹太举 ;
张昌民 ;
毛立华 ;
李中超 ;
曾大乾 ;
尹艳树 .
自然科学进展, 2003, (05) :103-107
[6]   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进行剩余油分布预测 [J].
尹太举 ;
张昌民 ;
赵红静 ;
樊中海 ;
李中超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1, (04) :79-82+11
[7]   双河油田井下地质知识库的建立 [J].
尹太举 ;
张昌民 ;
樊中海 ;
李少华 ;
鲁国南 ;
陈程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7, (06) :95-98+120
[8]   大庆油田持续稳产的开发技术 [J].
巢华庆 ;
许运新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7, (01) :34-38+93
[9]   深度开发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问题的探讨 [J].
韩大匡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5, (05) :47-55+98
[10]   论注水砂岩油田高含水期的调整原则 [J].
俞启泰 ;
李文兴 ;
刘渭 ;
贾文瑞 ;
林志芳 .
石油学报, 1991, (03) :5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