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问责:逻辑意蕴、困境解析与途径探究

被引:7
作者
向加吾
机构
[1] 安徽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关键词
非营利组织; 问责; 监督; 自律;
D O I
10.13660/j.cnki.42-1112/c.011770
中图分类号
C936 [管理组织学];
学科分类号
12 ; 1201 ; 1202 ; 120202 ;
摘要
非营利组织的问责成为近年来各界关注的焦点。委托——代理理论和经济人假设理论是非营利组织问责的理论基础,契约形式与身份形式是其问责的逻辑形式。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问责面临着产权界定困难、立法不完善、问责主体缺位、自我问责能力弱等多重困境。可以从监督、评估、反馈的制度建设和责任意识下的文化重塑这两个维度来探究超越问责困境的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35 / 38+71 +7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慈善组织社会问责探讨 [J].
林闽钢 .
东岳论丛, 2006, (06) :29-32
[2]   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 [J].
俞可平 .
中国社会科学, 2006, (01) :109-122+207
[3]   从限制结社自由到监管公共责任——中国政府社团管制正当性及其制度改革 [J].
孔繁斌 .
中国行政管理, 2005, (02) :83-85
[4]   构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问责机制 [J].
邓国胜 .
中国行政管理, 2003, (03) :28-29
[5]   公共行政中的责任与信念 [J].
张康之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1, (03) :79-85
[6]  
非政府组织问责[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 约旦, 2008
[7]  
中国民间组织30年[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王名, 2008
[8]  
非营利组织营销学[M]. 湖南人民出版社 , 陈晓春主编,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