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前兆复杂性成因机理研究的讨论(二)——地震前兆复杂性成因机理

被引:13
作者
焦明若
张国民
机构
[1] 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关键词
地震前兆复杂性; 震源; 场源; 断裂力学; 前兆监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7 [地震观测预报];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针对前兆复杂性的种种表现 ,作者从震源、构造应力场、断裂力学、前兆监测等方面探讨了前兆复杂性产生的可能原因。认为前兆复杂性是客观存在的 ,与共性一起构成前兆的二重性。因此在研究前兆时 ,既要研究共性 ,也要研究复杂性 ,才能更好地掌握或认识前兆。同时从复杂性中再寻求普遍性 ,进一步完善孕震理论和开展新的分析预报方法 ;造成前兆复杂性的根本原因是孕震的物理力学过程的复杂性 ,其中包括地质构造、孕震环境、动力学过程、震源破坏机制、破裂发展过程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 ;在地震前兆复杂性中 ,短临阶段的地震前兆复杂性更为突出 ;试图寻找地震与前兆一一对应的理想化情况是困难的。“有异常无地震”情况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干扰 ,它是构造块体不均匀应力场发展演化过程的结果 ;虽然“场兆”、“源兆”观点有助于分析前兆复杂性 ,但在实际中实现严格区分尚待深入研究 ;面对我国中短期地震预报的成功率只有 2 0 %左右的现实 ,应大力强化基础理论的研究 ,同时还要研制高性能的地震学和地震前兆的观测仪器
引用
收藏
页码:112 / 11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研究“源兆”的若干问题及途径分析 [J].
王贵宣 ;
张肇诚 ;
郑大林 ;
樊秀英 .
地震, 1996, (04) :391-395
[2]   地震预报与震灾预测(讲座) [J].
张国民 .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996, (03) :21-56
[3]   我国大陆孕震环境的不均匀性与地震前兆的复杂性 [J].
张肇诚 ;
郑大林 ;
王贵宣 ;
贾青 ;
秦新喜 .
地震, 1994, (S1) :2-11
[4]   地震孕育发生的场源关系初步研究 [J].
耿鲁明 ;
张国民 ;
石耀霖 .
中国地震, 1993, (04) :24-33
[5]   由岩体失稳讨论地震前兆的复杂性 [J].
张国民 ;
傅征祥 .
地震研究, 1990, (03) :215-222
[6]   地震前兆的地区性 [J].
梅世蓉 .
中国地震, 1985, (02) :19-25
[7]  
断层失稳前的扩展及电阻率前兆.[J].王新华;祁贵仲;赵玉林.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1984, 11
[8]   应力途径和破裂前兆附视频 [J].
耿乃光 ;
陈顒 ;
姚孝新 .
地震学报, 1980, (03) :236-244
[9]   华北地壳的多(应力集中)点场与地震 [J].
马宗晋 .
地震地质, 1980, (01) :39-47+82
[10]  
地震观测技术.[M].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编];.地震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