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神经大鼠骨小梁结构变化及被动运动的逆转作用

被引:10
作者
潘孝贵
高润
机构
[1] 皖西学院体育系
[2] 南京脑科医院康复科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预防与控制; 去神经支配; 石膏,外科; 牵引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874.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探讨去神经后大鼠骨小梁结构的变化及干预对骨质疏松后骨折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选择10周龄SD雄性大鼠行双侧后肢坐骨神经和股神经离断术后,采用石膏固定,被动运动等干预手段30d后取胫骨近端1/3,用计算机图像处理分析系统计算骨小梁体积密度、骨小梁平均宽度、骨小梁连接点数、游离末端数。结果:正常组大鼠骨小梁体积密度为(44.80±7.68)%,骨小梁平均宽度为(46.4±3.6)μm,骨小梁连接点数为(14.28±2.70)个/mm2,游离末端数为(12.86±2.94)个/mm2,去神经组大鼠分别为(24.30±8.26)%,(21.2±3.4)μm,(2.17±0.81)个/mm2,(18.97±2.44)个/mm2,去神经后固定组分别是(17.30±6.38)%,(15.2±9.3)μm,(0.96±0.43)个/mm2,(22.97±5.31)个/mm2,而去神经被动运动组则分别是(26.8±12.3)%,(23.6±1.7)μm,(7.18±2.30)个/mm2,(17.40±2.47)个/mm2。与正常组比较,失神经大鼠骨小梁体积密度,骨小梁平均宽度,骨小梁连接点数显著减少,游离末端数显著增加,尤其是失神经后固定组。结论:去神经后骨组织因失去了应力作用而发生骨小梁结构破坏,去神经后固定加重了这种趋势,而被动运动可逆转这种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182 / 183
页数:2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治疗 [J].
刘通方 ;
刘建 .
中国临床康复, 2004, (03) :501-501
[2]   腿-尾固定法建立大鼠废用性骨质疏松模型 [J].
唐学阳 ;
刘利君 ;
彭明惺 ;
郑虎 ;
陈孟诗 ;
张银柱 ;
王文东 .
中国临床康复, 2003, (15) :2131-2133+2259
[3]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骨量与骨质量关系的探讨 [J].
刘兴漠 ;
苏汝堃 ;
区品中 .
中国临床康复, 2003, (05) :742-743+889
[4]   基础骨生物学新观 [J].
黎小坚 ;
Harold M Frost ;
朱绍舜 ;
柯华珠 .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1, (02) :59-81
[5]   骨质疏松症松质骨连接性参数改变与计算机辅助测量 [J].
戴克戎 ;
汤亭亭 ;
薛文东 ;
吴小涛 ;
黄遂柱 .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0, (01) :22-2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