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破骨细胞培养方法的比较及其吸收骨质的动态观察

被引:14
作者
李斌斌
于世凤
庞淑珍
机构
[1]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病理科,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病理科,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病理科北京,北京,北京
关键词
破骨细胞; 细胞培养; 骨质吸收;
D O I
10.19723/j.issn.1671-167x.2005.05.051
中图分类号
R329.2 [人体细胞学];
学科分类号
100101 ;
摘要
目的:比较分析破骨细胞(osteoclast,OC)体外分离培养的方法,并动态观察其形态、分化及功能,为进一步探讨药物对OC性骨吸收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两种OC的培养方法,即从新生24h的兔长干骨骨髓腔内壁机械分离成熟OC和1,25(OH)2维生素D3诱导鼠骨髓细胞形成破骨样细胞(osteoclastlikecell,OLC)的方法对获得的OC进行形态学和功能观察。结果:倒置显微镜下观察,OC是一种多核巨细胞,有伪足并借助伪足的凹凸伸缩而变化形态、运动行走;HE染色均可见OC多核、胞浆有空泡;特异性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acidphosphatase,TRAP)染色可见OC胞浆阳性,呈酒红色,多核。体外OC与骨片共同培养形成骨吸收陷窝,且在培养的7d内陷窝数目和面积逐渐增大。1,25(OH)2维生素D3诱导鼠骨髓细胞形成OLC,其形态结构特征与成熟OC相同,诱导出的破骨样细胞数目多于机械分离的方法,但每个细胞胞核数目总体上少于机械分离的方法,而且胞核多位于细胞周边,在骨片上形成的陷窝也较小而浅;培养液上清中的钙离子含量和酸性磷酸酶(acidphosphatase,ACP)含量在培养的1~12d内随时间逐渐增加。结论:针对不同实验目的可以采用不同的分离培养OC方法。从骨髓腔内壁机械分离培养的方法可获得骨吸收功能较活跃的OC。1,25(OH)2维生素D3诱导鼠骨髓细胞形成的OLC数量较多,适于对OC分化过程的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536 / 54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1,25-二羟基维生素D3对小鼠骨髓细胞形成破骨细胞样细胞及其骨吸收效应的影响 [J].
李铁军 ;
于世凤 ;
王晓敏 ;
庞淑珍 .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0, (03) :14-17+32
[2]   纤维母样细胞对破骨细胞运动能的影响 [J].
于世凤 ;
金久纯也 .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1991, (03) :134-135
[3]  
Application of bone marrow cultures to the study of osteoclast formation and osteoclast precursors in man .2 Roodman CD. Calcif Tissue Int .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