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中段的深浅构造特征

被引:13
作者
杨主恩
张先康
赵瑞斌
周伟新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3]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北京
[4] 郑州
[5] 北京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地学断面; 深浅构造; 拆沉作用; 天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天山起源于古生代的陆-陆碰撞作用,又经历了中新生代的典型陆内造山过程,其深浅构造结构和活动性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文中通过多种地球物理探测和综合地质构造分析, 以地学断面形式对其深浅构造进行填图,揭示了天山中段复杂的深浅构造特色。结果表明:沿古生代的陆-陆碰撞缝合带两侧分别呈现出主要构造地质单元由老到新的对称性,并伴有相应深部结构的复杂性,反映了碰撞过程及后期的构造演化特点;天山中部的上地幔顶部存在厚近 10km、宽近 200km、几乎涵盖整个天山的低速高导层,可能是中新生代以来天山的陆内再造山作用引起的壳幔拆沉作用形成的残留下地壳。
引用
收藏
页码:11 / 1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新疆地学断面(独山子-泉水沟)走廊域及邻区地球物理调查综合研究 [J].
高锐 ;
管烨 ;
贺日政 ;
史大年 ;
李德兴 ;
李秋生 ;
卢德源 ;
李力军 .
地球学报, 2001, (06) :527-533
[2]   天山北缘的地壳结构和1906年玛纳斯地震的地震构造 [J].
王椿镛 ;
楼海 ;
魏修成 ;
吴庆举 ;
不详 .
地震学报 , 2001, (05) :460-470
[3]   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壳幔过渡带及其动力学含义 [J].
赵俊猛 ;
刘国栋 ;
卢造勋 ;
张先康 ;
赵国泽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4) :272-282
[4]   卫星重力资料揭示的新疆天山地区构造动力学状态 [J].
楼海 ;
王椿镛 ;
王飞 .
地震学报, 2000, (05) :482-490
[5]   新疆玛纳斯大震区地壳深部的电性结构 [J].
詹艳 ;
赵国泽 ;
汤吉 ;
赵俊猛 ;
晋光文 ;
邓前辉 ;
王继军 .
地震地质, 1999, (02) :64-72
[6]   新疆北部后碰撞幔源岩浆活动与陆壳纵向生长 [J].
韩宝福 ;
何国琦 ;
王式洸 ;
洪大卫 .
地质论评, 1998, (04) :396-406
[7]   天山的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及其地球动力学问题 [J].
张培震 ;
邓起东 ;
杨晓平 ;
彭斯震 ;
徐锡伟 ;
冯先岳 .
中国地震, 1996, (02) :23-36
[8]   天山两侧前陆冲断系构造样式与前陆盆地演化 [J].
刘和甫 ;
梁慧社 ;
蔡立国 ;
夏义平 ;
刘立群 .
地球科学, 1994, (06) :727-741
[9]  
天山活动构造.[M].邓起东等著;.地震出版社.2000,
[10]  
东天山构造演化与成矿.[M].马瑞士等著;.地质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