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惩治贿赂犯罪立法检讨——以积极治理主义为视角

被引:18
作者
钱小平 [1 ,2 ]
机构
[1] 东南大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反腐败法治研究中心”
[2] 东南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贿赂犯罪; 积极治理主义; 诱因本位; 组织责任;
D O I
10.16390/j.cnki.issn1672-0393.2018.01.005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自现代化转型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对腐败行为的刑事治理力度,犯罪化态势明显,但刑法立法却怠于加强对腐败行为诱因的控制与预防,无意通过犯罪化减少腐败行为的制度性诱因,成为导致当下腐败行为刑事治理出现困境症结之所在。以预防治理为主导,缘权而治的积极治理主义理念支配了后现代化以来世界腐败行为治理刑事立法的发展方向,在犯罪化根据、可责性依据以及刑罚配置方面实现了现代贿赂犯罪理论与立法的创新发展。在我国进入"全面反腐时代"的背景下,应确立积极治理主义的立法理念,构建具有遏制腐败诱因发生功能的罪刑规范,重点增设"诱因控制型"贿赂犯罪,提升贿赂犯罪立法的规制能力和效果。
引用
收藏
页码:42 / 5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俄罗斯“法治反腐”逐渐完善.[N].许艳丽;.法制日报.2016,
[2]  
解构轻刑罪案;推出“微罪”概念.[N].储槐植;.检察日报.2011,
[3]   中国反腐败立法的战略转型及其体系化构建 [J].
刘艳红 .
中国法学, 2016, (04) :218-244
[4]   腐败治理模式与中国反腐立法选择 [J].
魏昌东 .
社会科学战线, 2016, (06) :197-205
[5]   《刑法修正案(九)》贿赂犯罪立法修正评析 [J].
魏昌东 .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6, 19 (02) :27-35
[7]   反腐败的“制度大爆炸” [J].
叶竹盛 .
南风窗, 2015, (11) :41-43
[9]   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球背景与中国路径 [J].
杨雪冬 .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4, (04) :15-21
[10]   理解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 [J].
何增科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4, (01) :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