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米生产技术的演变与发展

被引:139
作者
李少昆 [1 ,2 ]
王崇桃 [3 ]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
[2] 新疆兵团绿洲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
[3]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
关键词
玉米; 产量; 增产因素; 发展趋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探索今后玉米增产的途径,本文从单产提高的主要措施、技术特征和增产机理角度,分析了50多年来中国玉米生产技术的演变与发展。从1949至2007年中国玉米单产每公顷提高了4205.1kg,增幅为437.3%,年均增加85.84kg·hm-2;总产由1241.8万吨提高到15230.0万吨,增加了12.3倍,其中单产增加的贡献占68.4%、种植面积扩大的贡献为31.6%,总产量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单产的增加。玉米生产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如下阶段:(1)玉米品种选育由筛选推广优良农家品种——品种间杂交种——双交种、三交种——单交种4个阶段,在杂种优势得到广泛利用后,抗病基因选择、株型改良、保绿与晚熟成为玉米品种产量潜力提高的主要育种技术方向,今后将向着耐密、抗逆、广适、高产和适应机械化作业的新品种选育方向发展;(2)栽培技术表现出由单项适用技术推广、农田条件改善到技术集成与模式化栽培,今后将向以耐密、抗逆、高产品种与机械化为载体的简化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方向发展;3)随着种植密度的不断提高,玉米增产的生理机制由提高单株生产力,到改善株型增大群体和保绿、晚熟延长光合与灌浆时间来增大群体生产量,向提高群体整齐度、花后物质高效生产与转移方向发展,同时对群体的抗倒、抗病和适应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近期中国玉米增产的主要技术需求与对策。
引用
收藏
页码:1941 / 195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中国玉米科技史[M].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 佟屏亚编著, 2000
[2]   迈向新的绿色革命——全球粮食高产研究动向 [J].
王志敏 .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4, (04) :3-9
[3]   玉米高产之路与产量潜力挖掘 [J].
王崇桃 ;
李少昆 ;
韩伯棠 .
科技导报, 2006, (04) :8-11
[4]   论作物高产挖潜的补偿机制 [J].
赵明 ;
李建国 ;
张宾 ;
董志强 ;
王美云 .
作物学报, 2006, (10) :1566-1573
[5]   对超级玉米育种目标及技术路线的再思考 [J].
赵久然 ;
孙世贤 .
玉米科学, 2007, (01) :21-23+28
[6]   中国玉米产量潜力增进技术研究进展 [J].
张永科 ;
王立祥 ;
杨金慧 ;
梁德俊 ;
王秀林 ;
郗洛延 .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07) :267-269
[7]  
中国玉米栽培学[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才卓等编著, 2004
[8]  
Yield improvement in temperate maize is attributable to greater stress tolerance. Tollenaar, M,&J.Wu. Crop Science . 1999
[9]  
Crop scientists seek a new revolution. Mann,CC. Science . 1999
[10]  
Physiological basis of genetic improvement of maize hybrids in Ontario from 1959 to 1988. Tollenaar M. Crop Science .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