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麻与蓝斑、缝际核内酶及递质的关系——定量的组织化学观察

被引:9
作者
葛子
黄为敏
王志英
宋万成
机构
[1] 北京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关键词
蓝斑; 电针; 动物; 针刺; 大白鼠; 家鼠属; AChE; 递质; 内酶; 化学观察;
D O I
10.16098/j.issn.0529-1356.1980.02.008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选用192只成年、健康、雄性大白鼠分成电针组及对照组:电针组针刺手三里及环跳;对照组不加电针。测痛后,立即杀死动物,用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了蓝斑、缝际背核的儿茶酚胺、单胺氧化酶及乙醯胆碱酯酶的反应;并用显微光度计度进行了定量测定。针刺后大部分动物痛阈升高,但电针组蓝斑内儿茶酚胺及单胺氧化酶则未见有明显的增高。测定了针刺组及对照组蓝斑内 AChE 的量:与对照组比较,蓝斑以及其单细胞内 AChE量都有非常显著的增强;但少量针刺而痛阈未升高动物的蓝斑内 AChE 未见有明显变化。电针组缝际背核内 AChE 阳性细胞数比对照组有非常明显的增多。实验结果支持了我们的假设:针刺可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某些重要核团内神经递质及生物酶参与机体某些功能调节及镇痛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76 / 181+229 +22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to rapid and sensitive monoamine histofluorescence using a modified glyoxylic acid technique: The SPG method[J] . J. C. Torre,Jane W. Surgeon.Histochemistry . 1976 (2)
[2]  
The peribrachial region of cat[J] . E. Ramon-Moliner,J. A. Dansereau.Cell and Tissue Research . 197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