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西部地表热通量输送的低频特征

被引:7
作者
张鹏飞 [1 ]
李国平 [1 ]
尹建昌 [2 ]
机构
[1]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
[2] 四川省内江市气象局
关键词
青藏高原西部; 地表热通量; 降水量; 土壤湿度; 低频振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2.4 [辐射平衡及热量平衡];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以1997年9月—1998年10月青藏高原西部改则地区自动气象站(AWS)近地层连续观测的梯度资料为基础,计算了高原西部地面感热通量、蒸发潜热通量及地面热源强度,应用Marr小波变换重点分析了地表热通量输送以及与此相关的降水量、土壤湿度和土壤热通量的周期振荡特征。结果表明:地面感热具有明显的30~60天低频振荡,并且在夏季存在准8天的中期振荡;蒸发潜热和降水量以准双周振荡为主。土壤热通量以30~50天低频振荡为主,夏季还存在准8天的中期振荡;土壤湿度在冬季呈现明显的30~50天低频振荡,夏季则为20~30天的低频振荡。
引用
收藏
页码:556 / 56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青藏高原西部土壤热量的传输及其参数化方案 [J].
李国平 ;
张泽铭 ;
刘晓冉 .
高原气象, 2008, (04) :719-726
[2]   藏北高原土壤温、湿度变化在高原干湿季转换中的作用 [J].
王澄海 ;
尚大成 .
高原气象 , 2007, (04) :677-685
[3]   青藏高原大地形的动力、热力作用与低频振荡 [J].
刘式适 ;
柏晶瑜 ;
徐祥德 ;
李黎明 .
应用气象学报, 2000, (03) :312-321
[4]   青藏高原西部地区的总体输送系数和地面通量 [J].
李国平 ;
段廷扬 ;
巩远发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0, (08) :865-869
[5]   青藏高原气象要素场低频特征及其与夏季区域降水的关系 [J].
周兵 ;
何金海 ;
徐海明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0, (01) :93-100
[6]   1982年8月—1983年7月青藏高原地面热源强度跃变事实及其现象 [J].
吴敬之 ;
李丁华 .
高原气象, 1990, (01) :110-112
[7]   地表反照率和土壤含水量的综合估算及其在地面加热场计算中的影响 [J].
颜宏 ;
魏丽 ;
陈玉春 ;
李素华 ;
李作芳 ;
李兰萍 ;
胡一红 ;
仇理 .
高原气象, 1987, (S1) :255-266
[8]   1983年夏季青藏高原地区的地面和大气加热场 [J].
季国良 ;
蒲明 ;
席蕴玉 ;
不详 .
高原气象 , 1986, (02) :155-166
[10]  
青藏高原动力气象学[M]. 气象出版社 , 李国平,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