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轮作措施下瘠薄红壤中碳氮积累特征

被引:10
作者
李忠佩
唐永良
石华
张桃林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南京,南京,南京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关键词
红壤; 轮作措施; 有机碳; 全氮;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5.25 [];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通过长期田间试验 ,观测不同恢复利用模式下物质循环和瘠薄红壤中有机碳、全氮的积累特征。结果表明 ,不同的恢复利用模式下植物生物量、有机质归还量以及氮素平衡状况都有明显差异。如果林粮轮作处理配合合理施肥 ,可使地上部植物生物量达到纯林处理的 75 %~ 10 0 %水平 ,有机质的归还量相当 ,氮素处于盈余状态 ,系统的稳定性较高 ,作物的生产力不断增加。不同模式利用 11年后 ,纯林处理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水平达到 14~ 16g·kg-1,全氮含量达到 1g·kg-1以上 ;林粮轮作处理的相应值为 9~ 11g·kg-1和 0 .6~ 0 .9g·kg-1;常规耕作处理为 7g·kg-1以下和 0 .6 g·kg-1以下 ;这分别是目前较高熟化程度、中等肥力、低肥力红壤旱地的含量水平。采用较合理的种植模式和施肥措施 ,瘠薄红壤或低肥力红壤的肥力可在 10年左右时间恢复到中高度熟化水平。因侵蚀造成大量损失可能是旱地红壤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长期得不到提高的重要原因。瘠薄红壤恢复利用后有机碳的积累量大大增加 ,表明其在固持大气CO2 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上具有巨大的潜力。
引用
收藏
页码:1236 / 124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中国东部主要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平衡与趋势分析 [J].
李忠佩 ;
林心雄 ;
车玉萍 .
土壤学报, 2002, (03) :351-360
[2]   红壤旱坡地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平衡 [J].
王兴祥 ;
张桃林 ;
张斌 .
生态学报, 1999, (03) :47-53
[3]   红壤丘陵区果园内套种牧草的综合效益分析 [J].
杨汝荣 ;
蒋世逵 ;
陈永瑞 .
资源科学, 1998, (S1) :66-70+65
[4]   我国东南丘陵山区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 [J].
孙波 ;
张桃林 ;
赵其国 .
土壤学报, 1995, (04) :362-369
[5]   南方东部丘陵区季节性干旱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J].
张斌,张桃林 .
生态学报, 1995, (04) :413-419
[6]  
土壤有机质研究法[M]. 农业出版社 , 文启孝等 编著, 1984
[7]  
土壤理化分析[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编, 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