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断裂带深部构造和物性分布的分段特征

被引:24
作者
楼海 [1 ]
王椿镛 [1 ]
姚志祥 [1 ]
李红谊 [2 ]
苏伟 [1 ]
吕智勇 [3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3] 四川省地震局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地壳厚度; 泊松比; 远震接收函数; 汶川Ms 8.0地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3 [地震波、地震震级、震源物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龙门山断裂带周边的固定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地震观测获得的宽频带地震记录,用多种地震学方法研究该地区的地壳上地幔结构。深部结构研究表明,龙门山断裂带物性分布具有显著的分段特征。用远震接收函数H-k叠加方法计算了各个台站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地壳厚度总体变化是,地壳从东向西增厚,最小厚度为37.8 km,最大厚度是68.1 km。从东南向西北横跨龙门山断裂带的地壳急剧增厚,从41.5 km增厚至52.5 km。但是,龙门山断裂带两侧地壳厚度的差异在断裂带的南段和北段是不同的。在南段,地壳厚度急剧变化的分界线在中央断裂附近;在中段,分界线在后山断裂附近;在北段,则断裂带两侧地壳厚度差异很小。泊松比的空间分布是,松潘—甘孜地体北部和西秦岭造山带具有低泊松比(ν<0.26),扬子地台具有低—中泊松比(ν<0.27),松潘—甘孜地体南部、三江褶皱带和四川盆地具有中—高泊松比(0.26<ν<0.29)。除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及其附近,大部分地区均不具有超高的泊松比(ν>0.30)。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地壳具有高泊松比(ν>0.30),而北段地壳则为中—低泊松比。高泊松比可以看成是铁镁质组分增加和/或部分熔融的证据,表明那里的下地壳部分熔融是可能的。松潘—甘孜地体东南部地区的下地壳处于富含流体或温度较高的部分熔融状态,它有助于青藏高原的下地壳物质向东运动。青藏高原东部中、上地壳向东运动受刚性强度较大的扬子地台的阻挡,沿龙门山断裂带产生应变能积累。当应变达到临界值,发生急剧的摩擦滑动,释放积累的应变能,产生汶川Ms8.0地震。汶川地震在龙门山断裂带不同地段,表现出不同的破裂特征和余震分布,可能与断层带的分段深部构造差异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128 / 141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1]   汶川Ms8.0地震: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的初步研究 [J].
刘启元 ;
李昱 ;
陈九辉 ;
郭飚 ;
李顺成 ;
王峻 ;
张绪奇 ;
齐少华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2) :309-319
[2]   龙门山及邻区重、磁异常特征及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J].
张季生 ;
高锐 ;
曾令森 ;
李秋生 ;
管烨 ;
贺日政 ;
王海燕 ;
卢占武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2) :572-578
[3]  
龙门山和青藏高原的隆起与2008年汶川(M=7.9)地震[J]. J.Hubbard,J.H.Shaw,郭婷婷.世界地震译丛. 2009(01)
[4]  
Deep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2008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in southwestern China―Joint analysis of teleseismic P-wave receiver functions and Bouguer gravity anomalies[J]. LOU Hai1, WANG ChunYong1, L ZhiYong2, YAO ZhiXiang1, DAI ShiGui2 & YOU HuiChuan1 1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 China;2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610041, China.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9(02)
[5]   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的深部构造环境——远震P波接收函数和布格重力异常的联合解释 [J].
楼海 ;
王椿镛 ;
吕智勇 ;
姚志祥 ;
戴仕贵 ;
尤惠川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10) :1207-1220
[6]   2008汶川Ms8.0地震发生的深层过程和动力学响应 [J].
滕吉文 ;
白登海 ;
杨辉 ;
闫雅芬 ;
张洪双 ;
张永谦 ;
阮小敏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5) :1385-1402
[7]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 [J].
张培震 ;
徐锡伟 ;
闻学泽 ;
冉勇康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4) :1066-1073
[8]   龙门山均衡重力异常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山脉地壳隆升的约束 [J].
李勇 ;
徐公达 ;
周荣军 ;
ALDensmore ;
MAEllis .
地质通报, 2005, (12) :1162-1168
[9]   川滇地区重力异常的小波分解与解释 [J].
楼海 ;
王椿镛 .
地震学报, 2005, (05) :515-523
[10]   川西及其邻近地区活动构造基本特征与强震复发模型 [J].
徐锡伟 ;
张培震 ;
闻学泽 ;
秦尊丽 ;
陈桂华 ;
朱艾斓 .
地震地质, 2005, (03) :446-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