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隐名投资规制的立场及法律方法论检讨

被引:4
作者
郭富青
机构
[1] 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
关键词
股权隐名投资; 委托投资合同; 股权直接投资; 法律方法; 适用分离主义;
D O I
10.15891/j.cnki.cn62-1093/c.20221116.001
中图分类号
D922.291.91 [企业法、公司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7 ;
摘要
股权隐名投资人为地造成投资权益与股权持有的分离,与公司法要求的显名投资相比,是一种高风险的次优选择,对此立法应秉持谦抑立场。股权隐名投资在性质上属于复合法律关系,既要适用合同法又要接受公司法评判。单纯强调意思自治,无论是依据股权归属的约定,还是按照实际出资人已履行出资义务并行使股权的事实,确认实际出资人享有股权,排除公司法外观主义规则的适用,否定股权登记的公示公信力,必将妨害交易安全;而将股权外观主义原则绝对化则会激励虚假的挂名或冒名投资行为。司法解释采取“适用分离主义”将股权隐名投资区分为委托投资合同和直接投资法律关系,前者适用合同法判断效力,后者以公司法确定股权归属,裁判思路清晰、简约,可操作性强。但是未能将同一思维模式和股权归属的标准贯彻始终,致使解释体系自相矛盾,产生权利冲突,应当予以纠正和完善。另外,使股权隐名投资法律关系复杂的解释方法无助于解决纠纷,应深刻反思和检讨。
引用
收藏
页码:82 / 94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商法一般条款的类型化适用 [J].
杨峰 .
中国社会科学, 2022, (02) :43-62+205
[2]   民事合同与商事合同之辨 [J].
崔建远 .
政法论坛, 2022, 40 (01) :56-73
[3]   论股权代持的法律性质和效力 [J].
刘俊海 .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46 (05) :130-142
[4]   股权代持协议的性质与法律效力 [J].
刘迎霜 .
法学家, 2021, (03) :130-141+195
[5]   公司法改革的文化拘束 [J].
蒋大兴 .
中国法学, 2021, (02) :84-106
[6]   意思自治与公共秩序——公共秩序对合同效力的影响及其限度 [J].
贺小荣 .
法律适用, 2021, (02) :3-5
[7]   《证券法》2019年修订背景下股权代持的区分认定 [J].
王莹莹 .
法学评论, 2020, 38 (03) :158-169
[8]   股权代持的权利架构——股权归属与处分效力的追问 [J].
王毓莹 .
比较法研究, 2020, (03) :18-34
[9]   实际出资人显名登记的性质附视频 [J].
陈瑜 .
人民司法, 2019, (17) :13-17
[10]   上市公司股权代持及其纠纷之处理 [J].
徐佳咏 .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 2019, (03) :105-12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