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生态脆弱区休耕地的空间配置研究——以贵州省晴隆县为例

被引:56
作者
杨庆媛 [1 ,2 ]
毕国华 [1 ,2 ]
陈展图 [1 ,2 ,3 ]
曾黎 [1 ,2 ]
杨人豪 [1 ,2 ]
机构
[1]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 岩溶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3] 南宁市社会科学院
关键词
休耕; 生态脆弱性; 粮食安全; 空间配置; 喀斯特地区; 晴隆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3.211 [];
学科分类号
0903 ;
摘要
实行耕地轮作休耕不仅是促进耕地休养生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实现农业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的人地关系特点出发,围绕休耕的目标导向及约束条件,厘定休耕地空间配置的逻辑内涵,在此基础上以国家休耕试点县——贵州省晴隆县为例,综合运用VSD脆弱性评估框架、灰色预测模型GM(1, 1)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通过休耕地初判、休耕地修正、休耕地优选三个步骤实现休耕地的分区布局,据此探讨喀斯特生态脆弱区休耕地空间配置的实现路径与技术方法。结果表明:(1)晴隆县耕地生态系统脆弱性较强,全县70%以上的耕地非常脆弱甚至极度脆弱,急需优化耕地利用方式,促进耕地生态修复。(2)以粮食安全约束下的耕地保有量作为休耕规模的约束条件,依据耕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由大到小进行筛选,得出晴隆县2015-2020年可休耕耕地规模共计13540.05 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7.18%。(3)根据休耕规模、耕地质量、地形地貌、交通区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晴隆县休耕地可按"三级五类"进行分区布局,具体布局休耕项目时要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休耕模式及休耕组织方式。(4)休耕地的空间配置是一个"对象"和"规模"双重约束下的休耕地块优选问题,在此过程中,休耕对象诊断是基础,规模预测是约束,休耕项目布局是最终落脚点。
引用
收藏
页码:2250 / 2266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42 条
[1]   中国耕地休耕制度基本框架构建 [J].
陈展图 ;
杨庆媛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 27 (12) :126-136
[2]   极端气候胁迫下西南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脆弱性遥感评价 [J].
郭兵 ;
姜琳 ;
罗巍 ;
杨光 ;
戈大专 .
生态学报, 2017, 37 (21) :7219-7231
[3]   欧美及东亚地区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实践:对比与启示 [J].
杨庆媛 ;
信桂新 ;
江娟丽 ;
陈展图 .
中国土地科学, 2017, 31 (04) :71-79
[4]   论土地利用转型的研究框架 [J].
宋小青 .
地理学报, 2017, 72 (03) :471-487
[5]   轮作休耕问题探讨 [J].
黄国勤 ;
赵其国 .
生态环境学报, 2017, 26 (02) :357-362
[6]   耕地休耕的研究进展与现实借鉴 [J].
江娟丽 ;
杨庆媛 ;
阎建忠 .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39 (01) :165-171
[7]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发展研究 [J].
祝坤艳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 (04) :209-213
[8]   结构—功能—生境框架下的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进展 [J].
侯文娟 ;
高江波 ;
彭韬 ;
吴绍洪 ;
戴尔阜 .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 (03) :320-330
[9]   三峡库区消落带农户生态休耕经济补偿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J].
尹珂 ;
肖轶 .
地理科学, 2015, 35 (09) :1123-1129
[10]   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J].
熊康宁 ;
池永宽 .
生态经济, 2015, 31 (01) :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