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方红壤区CDM造林再造林项目实证研究——以千烟洲生态试验站为例

被引:7
作者
唐晓川 [1 ,2 ]
孙玉军 [1 ]
王绍强 [2 ]
杨风亭 [2 ]
机构
[1] 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清洁发展机制; 林业碳汇; 千烟洲; 实证研究; 成本效益;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25 [造林技术];
学科分类号
090702 ;
摘要
基于千烟洲站1984年以来人工林长期植被和土壤碳储量的观测数据,结合目前市场交易的碳汇价格,推算所得经济效益;进而根据造林成本估算,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辨识该地区的林业碳汇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9842004年间千烟洲站人工林(生态林和经济林)固碳总量约15 994.28 tC,年均固碳量799.71 tC。同时,成本效益分析显示,过去20年经济林收益393.11×104美元,碳汇收益127.07×104美元。在该地区实施CDM造林再造林项目不仅可通过碳汇获得经济收益,还可通过种植的经济林获得农产品提供的经济收入。与此同时,植树造林活动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在我国南方红壤区实施CDM造林再造林项目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但实例研究中对CDM造林再造林项目的监测方法学的运用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待进一步深入和细化。
引用
收藏
页码:1477 / 148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造林与再造林碳汇项目概述 [J].
周莉荫 ;
严员英 ;
王贺礼 .
江西能源, 2007, (03) :8-10
[2]   碳贸易中碳价格计算的土地机会成本模型评述及实例分析 [J].
常瑞英 ;
唐海萍 .
资源科学, 2007, (03) :17-24
[3]   千烟洲人工林主要树种地上生物量的估算 [J].
李轩然 ;
刘琪璟 ;
陈永瑞 ;
胡理乐 ;
杨风亭 .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08) :1382-1388
[4]   中国CDM林业碳汇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 [J].
陈继红 ;
宋维明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6, (01) :87-88
[5]   清洁发展机制下造林或再造林项目的额外性问题探讨 [J].
武曙红 ;
张小全 ;
李俊清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2) :51-56
[6]   退耕还林工程与“三农”问题——以四川省为例 [J].
张国明 ;
袁卫国 ;
汪飞跃 .
绿色中国, 2005, (06) :20-22
[7]   在我国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的利弊分析 [J].
孙丽英 ;
李惠民 ;
董文娟 ;
石缎花 ;
周大杰 .
生态科学, 2005, (01) :42-45+48
[8]  
《京都议定书》催生“碳汇融资”大市场[N]. 苏晓洲,谭剑.经济参考报. 2005
[9]  
中国林业碳汇[M]. 中国林业出版社 , 李怒云, 2007
[10]  
中国CDM造林再造林项目指南[M]. 中国林业出版社 , 张小全,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