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缘古近纪粗碎屑岩沉积学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23
作者
周江羽
王江海
An YIN
BK HORTON
MS SPURLIN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DepartmentofEarthandSpaceSciences,UniversityofCalifornia,LosAngeles,CA,USA,DepartmentofEarthandSpaceSciences,UniversityofCalifornia,LosAngeles,CA,USA,DepartmentofEarthandSpaceSciences,UniversityofCalifornia,LosAngeles,CA,USA武汉,中国科
关键词
粗碎屑岩; 构造隆升; 古近纪盆地; 青藏高原东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12.2 [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青藏高原东缘古近纪盆地的填图和沉积学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东缘区域性走滑-挤压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古近纪盆地内广泛发育厚层—巨厚层状的紫红色粗碎屑岩系。其沉积特征指示为一种近源快速堆积的泥石流和辫状河道沉积体,形成于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的典型陆内冲积扇环境。盆地充填序列、粗碎屑岩层序、动植物化石和盆地内岩浆岩40Ar-39Ar年代学等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古近纪盆地内粗碎屑岩大约形成于38~29 Ma。该时期与青藏高原东缘北段(横断山地区)古近纪盆地的形成和南段(兰坪—思茅地区)大盆地的裂解时间基本一致,这很可能预示着青藏高原在晚始新世—早渐新世期间曾发生过整体的快速构造隆升。
引用
收藏
页码:262 / 271+296 +296
页数:11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