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与“缓解”——基于微气候循环的山地城市低碳生态住区规划模式研究

被引:13
作者
徐煜辉
张文涛
机构
[1]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关键词
气候适应; 微气候循环; 山地低碳生态住区; 微气候因子; 三维耦合模型; 规划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U984.12 [居住区规划];
学科分类号
083303 ;
摘要
城市微气候循环的构建,以局地气候的良性循环实现建成环境对大气候环境的动态适应与优化,进而借助气候舒适度实现城市低碳节能的目的。本文基于微气候循环,一方面通过对重庆市的山地城市住区建设实践进行评价,对其与地形、自然环境、微气候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总结评价山地住区布局微气候适应性;另一方面,以"热度"、"通风"、"湿度"、"日照"四项影响山地微气候循环的制约要素作为评价因子,总结住区山地布局适应性、山地建筑特征和山地绿化组织三个层面的低碳生态规划模式,通过构建生态绩效的"三维耦合模型",提出"山地城市低碳生态住区规划模式",以达到最终实现住区内热度、通风、湿度、日照四项微气候因子的互补循环,进而达到额外能量微消耗、生态环境微冲击、二氧化碳微排放的山地低碳生态住区建设目标。
引用
收藏
页码:156 / 16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绿色城市街区.[M].王振; 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  
山地城镇生态适应性城市设计.[M].徐坚; 编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  
紧缩城市.[M].(英)迈克·詹克斯(MikeJenks)等编著;周玉鹏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   低碳生态城市:三维目标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J].
赵国杰 ;
郝文升 .
城市发展研究, 2011, (06) :31-36
[5]   重建城市微循环——一个即将发生的大趋势 [J].
仇保兴 .
城市发展研究, 2011, 18 (05) :1-13
[6]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居住区位及居住空间分异 [J].
张力 ;
李雪铭 ;
张建丽 .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 (12) :1548-1554
[7]   低碳生态城市——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J].
刘琰 .
城市发展研究, 2010, 17 (05) :35-41
[8]   低碳城市社区规划研究进展 [J].
黄文娟 ;
葛幼松 ;
周权平 .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11) :5968-5970+5972
[9]   模型系统优化低碳生态城的可持续发展 [J].
郭理桥 .
城市发展研究, 2010, (03) :28-38
[10]   低碳社区及其实践 [J].
辛章平 ;
张银太 .
城市问题, 2008, (10) :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