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冲断带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模拟

被引:30
作者
于福生 [1 ]
李国志 [2 ]
杨光达 [3 ]
马宝军 [1 ]
陈书平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队
[3] 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褶皱-冲断带; 成因机制; 实验模拟;
D O I
10.16539/j.ddgzyckx.2009.03.006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冲断带发育于北天山和博格达山北侧的准噶尔盆地南部的山前地区,构造变形具有明显的横向分带、纵向分段、垂向分层特征,其主控因素在于挤压应力的作用方式和滑脱层的空间分布规律。西段受北天山斜向挤压应力作用影响,发育北西西向四排雁列式褶皱-冲断带,构造变形样式为基底卷入式厚皮构造和盖层滑脱式薄皮构造,变形过程受侏罗系煤层和白垩系、古近系高塑性泥岩层等多滑脱层控制。滑脱层及其上覆岩层厚度决定变形的强度和应力向前传递的远近程度,厚度越大,褶皱变形强度越大。东段受博格达山正向楔冲挤压应力作用影响,发育近东西向向北凸出的弧形基底卷入式褶皱-冲断带,滑脱构造不发育。根据构造变形特征和相似理论,利用沙箱模拟实验分别对正向挤压和15°、30°、45°等斜向挤压平面变形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正向挤压和15°斜向挤压是形成东段和西段变形特征的主控应力条件,并设计了斜向和正向挤压组合边界平面模拟实验进行了验证,合理地解释了东、西段构造变形的差异。利用双滑脱层剖面模型实验对西段四排褶皱-冲断带的演化过程进行了模拟再现。
引用
收藏
页码:386 / 395
页数:10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