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原因:一个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的视角

被引:56
作者
陈良文
杨开忠
机构
[1]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要素流动; 集聚经济; 新经济地理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07 [生产布局和区域经济管理];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202 ; 0701 ; 070104 ;
摘要
现有关于我国区域差异原因的研究大多忽视了地区间的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效应对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本文将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效应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下来考察我国区域差异的变化情况,通过将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纳入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建立了同时涵盖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本地市场效应和要素流动的集聚经济模型。数值模拟的结论也显示,在要素流动条件下,当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和本地市场效应达到一定水平时,经济活动趋于完全集聚是稳定均衡,这说明如果考虑集聚经济效应,地区间的要素流动不但不能使得区域差异趋于收敛反而会促使区域差异不断拉大,从而很好的解释了1990年以来我国区域差异扩大的特征事实。
引用
收藏
页码:35 / 42+124 +12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 [J].
彭国华 .
经济研究, 2005, (09) :19-29
[2]   全球化与地区间收入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 [J].
万广华 ;
陆铭 ;
陈钊 .
中国社会科学, 2005, (03) :17-26+205
[3]   浅释中国地区收入差距:1952—2002 [J].
董先安 .
经济研究, 2004, (09) :48-59
[4]   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 [J].
王小鲁 ;
樊纲 .
经济研究, 2004, (01) :33-44
[5]   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距 [J].
姚枝仲 ;
周素芳 .
世界经济, 2003, (04) :35-44
[6]   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 [J].
刘强 .
经济研究, 2001, (06) :70-77
[7]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 [J].
蔡昉 ;
都阳 .
经济研究, 2000, (10) :30-37+80
[8]   我国地区经济的收敛与增长决定力量:1978~1997 [J].
刘木平 ;
舒元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05) :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