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选择性子宫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8
作者
姜在波
单鸿
黄明声
关守海
朱康顺
李征然
机构
[1]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放射科
[2]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放射科 广东广州
[3] 广东广州
关键词
子宫动脉; 导管术; 血管造影术;
D O I
10.13929/j.1003-3289.2003.05.024
中图分类号
R816.91 [妇产科];
学科分类号
1001 ; 100105 ; 100207 ; 100602 ;
摘要
目的 探讨超选择性子宫动脉造影的技术特点 ,了解子宫动脉形态特征 ,提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方法  15 8例患者 ,年龄 19~ 5 3岁 ,其中子宫肌瘤患者 119例 ,宫外孕 14例 ,盆腔恶性肿瘤 15例 ,子宫大出血 10例。造影导管选用Cobra、headhunter、MP、RUC导管等。结果 两侧 3 16支子宫动脉形态、直径、分布基本对称 ,196支起自臀下阴部动脉干 ,占 62 % ;98支起自髂内动脉主干 ,占 3 1% ;13支起自臀上动脉 ,占 4% ;9支起点分辨不清。子宫动脉起始处管径比中间段细 ,与起始动脉之间的夹角变化大。 171支子宫动脉与起始动脉的夹角≤ 60° ,约占 5 4% ;13 6支夹角在 60°和 90°之间 ,约占43 % ;9支夹角≥ 90° ,约占 3 %。结论  45°斜位造影可帮助我们了解子宫动脉详细的分布情况 ,顺利完成操作 ;4.0~ 5 .0F导管可完成超选择性子宫动脉造影的需要 ;决定插管成功的因素是认清子宫动脉起始的角度。
引用
收藏
页码:564 / 566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现代腹部介入放射学[M]. 科学出版社 , 张金山主编, 2000
[2]  
临床解剖学丛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 韩永坚,刘牧之主编, 1992
[3]  
Secondary Postpartum Hemorrhage: Treatment with Selective Arterial Embolization1. Pelage JP, Soyer P, Repiquet D, et al. Radiology .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