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剪切过程中金沉淀富集的新机制

被引:18
作者
王玉明
机构
[1]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地理系太原,
关键词
韧性剪切带; 金; 成矿机制; 晶体生长; 压电效应;
D O I
10.16509/j.georeview.1998.06.015
中图分类号
P618.51 [金];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一般认为,金的沉淀是因为成矿热液在宏观上已达到金络合物失稳、分解的条件。笔者认为金在黄铁矿、毒砂等硫化物矿物中富集的原因,是这些矿物生长时造成了在其生长面附近的微区内会出现Eh值及(或)S2-、[AsS]3-等浓度的局部降低,以致引起了金络合物在此微区内的失稳、分解,分解出来的金将就近附着在矿物的生长面上及随后被包围。成矿热液此时在宏观上不一定已达到金络合物的分解条件。韧性剪切过程中石英普遍会产生压电效应,它会造成石英颗粒一侧表面及其附近出现局部负电荷集中的强还原环境,及在某些相邻石英颗粒之间诱生电子发射,从而能有效地促使热液中金络合物的还原分解,释出的金将就近附着在石英粒间和颗粒表面上。该机制对金的富集作用是与韧性剪切作用同时进行的,且在剪切带内应变最强的部位应具有最大的富集作用强度。笔者从石英具有高达573℃的压电效应上限温度推测,在地壳较深部位的韧性剪切带中,压电效应富集金的机制仍会起作用,此可作为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向深部找矿的理论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643 / 64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剪切带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 [J].
钟增球 .
地学前缘, 1996, (04) :50-56
[2]  
中国东部金矿地质研究文集[M]. 地质出版社 , 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编, 1993
[3]  
Auriferous mineralization in some shear-zones: A three-stage model of metallogenesis[J] . M. Bonnemaison,E. Marcoux.Mineralium Deposita . 199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