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温度及分布区限制对物种丰富度海拔格局的影响:以秦岭太白山为例

被引:38
作者
池秀莲
唐志尧
机构
[1]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生态学系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海拔格局; 生态学代谢理论; 中域效应; 种-面积关系; 物种丰富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物种丰富度的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以往的研究主要描述丰富度的格局,而对其形成机制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于探讨单个因子或过程的影响。物种丰富度同时受到多个因子和过程的综合作用,面积、温度及物种分布区限制被认为是控制山地物种丰富度海拔格局的主要因素,三者同时沿海拔梯度而变化,同时作用于丰富度的海拔格局。幂函数种-面积关系(SAR)、生态学代谢理论(MTE)及中域效应假说(MDE)分别基于以上3个因素,从机制上解释了物种丰富度的海拔格局。探讨这些假说的相对影响对研究物种丰富度的大尺度格局及其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差分离方法有利于分解不同因素的影响,为此,该文以秦岭太白山的植物物种丰富度为例,采用方差分离和逐步回归方法,分析了SAR、MTE及MDE对物种丰富度海拔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太白山的植物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呈单峰分布格局,但丰富度峰值存在类群差异;对太白山所有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垂直格局而言,SAR、MTE及MDE分别解释了其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变化的66.4%、19.8%和37.9%,共同解释了84.6%,在消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后,SAR和MTE的独立影响较高(分别为25.5%和17.7%),而MDE的独立影响不显著;分类群研究则发现,苔藓植物丰富度的海拔格局主要受MDE的影响,蕨类植物丰富度的海拔格局同时受到SAR、MTE以及MDE的影响,而种子植物物种丰富度的海拔格局主要受SAR和MTE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362 / 37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中域效应假说:模型、证据和局限性 [J].
王襄平 ;
方精云 ;
唐志尧 .
生物多样性, 2009, 17 (06) :568-578
[2]   基于等面积高度带划分的贺兰山维管植物物种丰富度的海拔分布格局 [J].
朱源 ;
江源 ;
刘全儒 ;
熊敏 ;
康慕谊 .
生物多样性, 2007, (04) :408-418
[3]   面积和中间膨胀效应对丽江地区种子植物物种丰富度垂直分布格局的影响 [J].
冯建孟 ;
王襄平 ;
李晶 ;
方精云 .
生物多样性, 2006, (02) :107-113
[4]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与管理[M]. 中国林业出版社 , 任毅等, 2006
[5]   Variation partitioning as a tool to distinguish between niche and neutral processes [J].
Smith, Tyler W. ;
Lundholm, Jeremy T. .
ECOGRAPHY, 2010, 33 (04) :648-655
[6]   Global analysis of reptile elevational diversity [J].
McCain, Christy M. .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2010, 19 (04) :541-553
[7]  
Explaining the elevational diversity pattern of geometrid moths from Borneo: a test of five hypotheses[J] . JanBeck,Vun KhenChey.Journal of Biogeography . 2008 (8)
[8]  
Temperature, but not productivity or geometry, predicts elevational diversity gradients in ants across spatial grains[J] . Nathan J.Sanders,Jean‐PhilippeLessard,Matthew C.Fitzpatrick,Robert R.Dunn.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 2007 (5)
[9]   Area and mammalian elevational diversity [J].
McCain, Christy M. .
ECOLOGY, 2007, 88 (01) :76-86
[10]  
Temperature variation along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slopes of Mt. Taibai, China[J] . Zhiyao Tang,Jingyun Fang.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 2006 (3)